其中不仅包括如何控制别人在我的时间线中如何显示,同时还包括我在别人的时间线中如何显示;这类似于朋友圈的屏蔽规则:
Instagram提供了另一类控制的方式:与我相关的内容如何在我的页面内显示。
将以上的控制选项进行综合后会发现,这几个控制方式正是由外部、我、我的位置、外部位置四个选项产生的多种组合,核心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有影响的选项在整个产品内的控制权。
- 我有权规定外部事物如何进入自己的世界,我不喜欢的事物,别让它过来。
- 我有权规定自己如何进入外部的世界,我不想去的地方,别让我去。
再返回去看知乎的变化前后,实际上无法完全简单的判断孰优孰劣,因为不同的用户的需求不同,有人需要变化前的规则,也有人需要变化后的规则。
非要选择一个,就会陷入非此即彼的选择冲突之中,引用一段王垠(一个程序员)在创造者的思维中的话:创造者不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宗教冲突”,他不需要选择任何一个“阵营”,因为他对这种冲突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创造一个全新的宗教,消灭掉冲突的双方。
在知乎官方的描述中,本次改进的核心是【以人为核心】,没毛病,任何产品都需要以人为本,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以人为本?
我暂时理解为以人的需求为本,尊重人的多样性;在知乎的关注页屏蔽设计中涉及了两类人的需求:粉丝的需求与被关注者的需求。
粉丝的需求:创建个人舒适区的需求,需要自定义的设计;被关注者的需求:分发的需求,到达粉丝的效率及比例;
理清这个逻辑中的两类人,再看优化前后的区别,就会发现:
变化前:当粉丝的需求与被关注者的需求冲突时,以粉丝的需求为准;变化后:当粉丝的需求与被关注者的需求冲突时,以被关注者的需求为准。
从这个角度观察,我认为不如不变,保持原有的规则,难道知乎的规则设计者认识不到这个视角的变不如不变?但知乎仍然选择了变化,我分析问题时默认别人也是聪明人,所以本文命名为浅析,默认并未向更深层发掘。
第一性原理思维鼓励人们放弃参照物,从比较思维(孰优孰劣)中的思维中脱离,从基本事实及底层逻辑重新出发,返回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思考,在屏蔽设计中新旧规则都是参照物。我认为问题的根源是关注页产品规则设计思路引发的,是代替用户做选择的规则设计思路。
找出问题的根源,就可以重新提出方案,比如为用户搭建一个池子的框架,剩下的空间留给用户,具体养什么怎么养,让用户去选择去决定。
在此对比一下知乎与Facebook的区别,会发现两者在规则上的一些区别:
- 知乎,代替用户做最优选择,且不可在此基础上深度定制;此处仅特指关注页的屏蔽规则变化中的表现,不代表知乎的规则设计均不可定制。
- Facebook,提供基本的默认规则,允许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设计。
这两种思路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核心的区别在于整体成长性的不同,对轻度用户而言两者区别不明显,使用程度越重,区别越明显,一者是固定的规则,不可生长,一者规则可定制,可不断生长,而成长性又取决于使用者的参与度,使用度影响参与度,当参与度变化时,两者的走势会逐渐显示出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