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旗舰手机的屏幕触控采样率大多为360Hz,往往只有少数以游戏为主要卖点的产品才会提供更高的触控采样率。但其中也有例外,目前就有部分中高端机型就宣称能够提供更高的触控采样率,例如高达2160Hz的瞬时触控采样率。可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最高瞬时触控采样率,只能在已经完成了适配的特定游戏或应用中才能起效。
一直以来,尽管有用户会因为市场定位的关系对于旗舰机型产生刻板印象,并认为这类产品的所有配置和参数就“应该”全部达到顶级水准。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目前市场竞争的不断白热化,即便是顶级旗舰往往也会有不同的方向,这类产品更多强调的是平均水平以上全面的表现,而针对性过于明确的功能或参数,这类机型反而可能会更倾向于保守。诸如触控采样率这样的参数,就恰好正处于其中。
在智能手机的早期阶段,出现触控操作“不跟手”的情况,其实往往就是触控采样率过低的一种表象。而屏幕的触控采样率指的就是屏幕每秒可以采集和处理的触控次数,可直接反映屏幕针对用户操作的灵敏度。对用户而言,具备高触控采样率的屏幕也能够更快地响应操作,并带来更流畅、灵敏的触控体验。
事实上,高触控采样率本质上其实就是为了手游这类需要进行快速操作的应用而生,这一参数的高低也决定了手机是否能够快速识别并响应用户的触控操作。高触控采用率就能够及时将用户的操作进行反馈(例如游戏中的各种连招等),低触控采用率则可能会导致操作流畅性的下降。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主流产品中,即使是定位入门级的产品触控采样率通常也已达到240Hz,因此除非是在特定场景(例如FPS、MOBA类游戏)中使用,日常使用已经很难察觉到非常明显的差异。
而旗舰机型触控采样率参数往往并非最高档的原因,则源于其市场定位、成本、功耗等多方面权衡的结果。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无疑就是功耗,由于高触控采样率需要处理更多的数据,因此必然就会增加功耗,进而导致续航时间的缩短。同时由于功耗的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发热量,导致使用体验陷入“恶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更偏影像方向的顶级旗舰机型,即便在成本控制上相对宽松,但对于这类产品的目标群体而言,主流的360Hz触控采样率就已经足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甚至在大多数游戏场景也能够胜任的情况下,再额外去针对触控采样率进行增强,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但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触控采样率自然是越高越好,例如在FPS类游戏中,更高的触控采样率就能够帮助玩家获得更快的操作反馈。但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成年人的反应时间往往在200-300毫秒之间(即0.2-0.3秒),可即使是480Hz与240Hz触控采样率之间的延迟差异,也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所以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自然也就不那么容易感受到“不跟手”的体验。
此外,在触控采样率这个参数上还有一些厂商选择了比较讨巧的方式,例如就有机型会强调支持2160Hz瞬时高触控采样率。相较之下,多出来的“瞬时”这个词,就表明其只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支持,并且由于还需要与相应的应用进行匹配,因此相关厂商也会提示“仅在部分游戏中起效”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过度重视触控采样率这个参数可能还会产生一定的误导。尽管理论上更高的触控采样率会带来更高的灵敏度,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未必如此,因为这也有赖于手机厂商对于硬件的调校。例如,调校得当的更高灵敏度能够识别短促的多次连续操作,可一旦调校欠佳,就有可能会将这种操作识别为几次有间隔的操作,直接导致体验的下降。
而且针对过高触控采样率会带来功耗增加的问题,部分厂商采取了一种较为“委婉”的方案,即只在有限的场景(例如游戏模式)中启动,而在常规的日常使用时将触控采样率降低。甚至有厂商会通过这种“锁频”的方式,将触控采样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准,以实现降低功耗、延长续航时间的目的。
所以大家在选购手机时,应尽量避免唯触控采样率这类具备高度指向性的单一参数论,毕竟它并不能代表一款产品究竟是好是坏。事实上,对于任何一款机型而言,从立项到研发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满足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即便是市场定位最高的顶级旗舰产品也是如此,至今在市场也不存在哪怕一款各方面都能拉到顶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