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ǎn
反
会意字,字形像是以手触碰倒崖壁的样子。
[ 说 文 解 字 ]
《說文解字·又部》:反:覆也。从又,厂反形。
碰到崖壁过不去了,当然只能是翻转、返回了。引申为倒转、违背。
以「反」取义的字,都与翻转的意思有关。
以「反」作意符的字有:
返回的返、
贩卖的贩、
扳倒的扳、
皈依的皈。
以「反」作声符的字有:
吃饭的饭、
黑板的板、
出版的版,
畈田是指平整而大片的田,
坂/阪田是指山坡上的田。
[ 文 献 选 读 ]
"《詩經·衛風·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信誓,即真诚的誓言。
旦旦,一副诚恳的样子。
不思,想不到。
已焉哉,既然如此,那就算了吧。
"《春秋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故文反正為乏,"
天若违反时令则成灾害,地若违反物性则成妖怪。民若违反规则,则成祸乱。民众一乱,则天灾地妖就都出来了。所以从文字的字形上看,“正”字倒过来看就是“乏”字。
[ 成语典故 ]
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点后,必然会反过来朝相反的方向转变。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反躬自问
“躬”即自身。反过来责问自己,检查自己言行的得失。
"《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反求诸己
不是寻找借口去责怪别人,而是反过来寻找自己有什么过失。句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
"《孟子·離婁上》: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