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f/22(未锐化)的400%截图。差别大吧?
在高像素机上,f/22 这样的小光圈,到底有多糟糕?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你也可以自己做)。
在PS里,我们首先把刚才那张f/8的图片缩小。边长缩小到原来的50%。我们知道,边长缩小50%,结果图片像素会只有原来的1/4。也就是说,原来是5000万像素,现在只剩下1500万像素。
我们再把这个1500万像素的图像插值回到原来大小。现在我们把这张模拟的1500万像素,f/8照片,和刚才那张5000万像素,f/22照片比比看:
模拟的1500万像素,f/8图片的400%截图
5000万像素,f/22的400%截图
怎么样?1500万像素,f/8图片细节和清晰度都明显更好。换句话说,如果你和某些老法师一样,坚持用f/22,坚决不相信科学和理论,那么你用5000万像素高级机身拍摄的照片,其清晰度大概相当于用1000万像素左右的老掉牙机器拍摄的!!!这也符合我们前面的快速估计。
关于衍射效应,某些人,包括某些名人,有一些奇谈怪论。比如Bryan Peterson,这个著名老法师代表。这位是《理解曝光》等全球畅销书的作者。
他在书上和自己的讲座里一直说: “网上关于衍射效应的说法全部是胡扯。为啥胶片时代我用小光圈从不担心衍射?”这已经成为笑柄。能这样完全罔顾理论和事实,我也是醉了。
胶片时代的确有很多人用f/22-f/32,亚当斯还用f/64呢。可是原因是是啥呢?
(1)极少有人把照片放的特别大。一般最多放大7-10倍。135胶片放大风光片,一般也就到12寸,再大就没法看了。这也就是那时候拍风光几乎一定要中画幅起步的原因。 135真没法看。数码时代不一样了。高像素135文件,可以轻易放大到一米或更大。放大倍数高这么多,我们对原始画面清晰度要求自然也高的多。对了,虽然我也拍中画幅,可如果有人说严肃拍风光的都是中画幅起步,我得说“醒醒,醒醒”。
(2) 老镜头素质差,分辨率差,掩盖了衍射效应。
(3) 最关键的原因,是胶片本身分辨率有限。
比如,135反转片的有效分辨率大约相当与8百万-1千万像素。比EOS 5D(1千2百万)还低。我们看看如果是EOS 5D(8.2微米像素大小),f/22,结果会怎样?
显然,5D的像素大小是5DSR的近4倍。f/22对5D的影响,约等于f13-16对5DSR的影响。影响还是在那儿,但的确不那么明显。大部分反转片实际分辨率还不如5D,所以f/22虽然不是最佳光圈,但还是可以用的。至于说现代相机上用f/32也没问题, 那就纯粹是胡说了。
还有人说“衍射效应的确存在,但根本不用担心。简单锐化一下就可以了”。拜托,锐化只能提高反差,不能增加细节。模糊成一片的图片,你如何锐化?把f/11的结果锐化成接近f/8是可能的,把f/22的结果锐化到f/8-11是不可能的。而且f/8的图也可以进一步锐化,让图看起来更锐利。
那么,后期到底能否消除衍射效应带来的问题?
通过适当的锐化,我们能增强反差,让画面看起来锐利。 但失去的细节是不可能通过常规锐化(USM) 找回来的。
有一种特殊算法(反卷积/Deconvolution)能找回部分细节。 这需要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然后反推衍射发生前的原图,用于处理哈勃望远镜的图像。记住,PS里的USM锐化不是反卷积算法!
很多软件/硬件目前开始加入了反卷积算法。下面是一些例子:
1 佳能的DPP里的镜头优化模块
2 佳能5D4机身内部算法
3 Capture One Pro 10以后版本
4 FocusMagic软件
佳能的DPP里的镜头优化模块已经包含了衍射补偿功能(反卷积算法)。你只要打开数码镜头优化功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