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这副耳机在这个价位上,无论是外观设计和做工都可以说接近了顶级水平。外观方面,小米降噪不仅沿袭了小米圈铁、圈铁Pro这两个“表兄弟”的外观设计语言,包装设计和配件组合也和圈铁Pro基本一致。这对于一副标准的入耳式耳机来说,不过不失;降噪模块没有明显增加耳壳体积,bonus;使用轻盈如同普通入耳,并且有多付耳套和方便的固定套,bonus;附带有虽然平常使用并不方便但是逼格蛮高的硅胶收纳盒,bonus(其实我还是喜欢750na那种方便的强磁铁收纳袋设计)。相比于bose QC20那仿佛是来源于上个世纪的设计风格,小米的外观和用料上都可以说是强了不少。同时,小米还在线控盒下侧采用了编织线的设计,使得耳机的耐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音质水平:4/10说实话在刚刚拿到这幅耳机的时候,我还是一定程度上怀着激动的心情,想要认真评测一下这个耳机的声音的。然而,在打开包装上机半小时之后,我的感受就变成了:
如何评价小米降噪耳机的音质呢?那就是没有音质。
众所周知,降噪耳机由于存在着主动降噪模块带来的额外成本,以及降噪处理电路对于波形的影响,在音质方面向来是不能和同价位耳机的音质进行对比的;一般认为,将其与1/2到1/3价位的普通设计耳机进行对比比较公平。那么,299元的小米降噪耳机,其音质在百元市场上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答案是仍然不行。这个耳机最大的问题就是糊,尤其是在对于音乐来说至关重要的中频部分,严重缺乏解析和质感,有一个比喻是“大概像嘴里含着口痰一样”。同时,关键中频应该是有着比较大的凹陷问题;至于,声场什么的?不存在的。究其原因,除了单元本身的选择之外,大概是动圈和动铁的衔接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如果单纯的以价论声的话,在百元价位上,这个耳机的声音只能说是平庸甚至说中等偏下的水平。在百元市场乃至三百元上,绝大多数的耳机都是单动圈耳机;而小米降噪耳机的圈铁设计,却不幸的发挥出了甚至还不如动圈的水平。这个耳机的声音表现不仅明显不如vsd1s等以声音出名的的国产百元塞,甚至对比mx375这种国际品牌的低(pian)端(qian)塞在声音上也体现不出来什么优势;或者说,甚至可能不如earpods。
在k420都能做到99(69)的今天,如果你对于声学有着一定的追求,要么果断价钱换塞,要么。。。好吧,看在他足够便宜还有降噪的份上忍了吧。
什么,你说小金标和大师定(zhan)调(tai)? Come on...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次有了先进的Type-C接口,有了能主动降噪的耳机,两件美好的事情重合在一起,得到的,本该是像梦境一般优秀的耳机……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小米降噪耳机的包装,继承了小米一贯的风格;而过去一贯以来的1More Design(万魔声学),则可能因为1More名声不太好的缘故,“脱胎换骨”变成了TiinLab Design(耳一号声学)。而这个Tiinlab又是何方神圣呢?没错,Tiinlab就是1More的马甲。 那么,这款小米降噪耳机,是不是也可能是什么耳机的马甲呢?
将小米降噪耳机的声学部分与小米圈铁耳机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共同点有:具有相同的设计公司(1More);相似的耳壳设计;相同的动圈-动铁和音腔布局;相同的阻抗(32Ω,但对于降噪耳机小米并未标明降噪开启前后是否存在差异);相同的技术(比如一体成型的“衔铁 驱动杆”结构和电容分频器设计);同时通过Hi-Res认证(而小米圈铁Pro则未标明通过)等。种种迹象都表明,小米降噪耳机Type-C版的声学部分很可能与小米圈铁耳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考虑到小米圈铁众(chou)所(ming)周(zhao)知(zhu)的音频表现,小米降噪耳机的音质如此也就得到了一定的解释。
小米圈铁的频响曲线
说实话,小米是一个非常善于推出高性价比产品,并用高性价比产品颠覆市场的公司。小米出品的产品大至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小至小米插线板,都在低价的同时做到了高质,获得了几乎一致的好评。可惜的是,小米在声学方面,似乎还需要长足的努力,才能在低价的同时,提供真正的优质产品。
降噪水平: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