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生的教科书中有许多经典的课文,这些课文无不是文学桂冠上的明珠,经典中的经典。比如说《木兰辞》、《赤壁赋》、《滕王阁序》、《长恨歌》等等,近代的也有《荷塘月色》、《背影》、尤其是鲁迅的文章,整个《朝花夕拾》散文集几乎都选入了。不过也有许多好的被选入后有移除了,比如这篇《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属于“汉乐府”的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后人盛赞它与《木兰诗》是“乐府双壁”。
这样一首经典的诗歌自然曾被选入了语文教材中,很多70后、80后一定还印象深刻,而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因为,这首诗太长了,比白居易的《长恨歌》还长。
《孔雀东南飞》全诗一共诗350余句,1700余字,很多人看后记不住也很正常,我们先简单的概括一下,诗中讲的是什么。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汉末建安年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的故事。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善良而勤劳的女子,她和焦仲卿在结婚之后夫妻恩爱,却不料偏执的婆婆对刘兰芝百般的挑剔,甚至逼迫焦仲卿驱逐出家门。
迫于母命,焦仲卿不得不让刘兰芝回暂避,两人发下山盟海誓永不相负,没想到刘兰芝回到娘家后便将她改嫁给了太守的儿子。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于是在太守儿子迎亲那天,他们双双殉情而死了。
很多人读到这里可能都会觉得很感动,毫无疑问作者成功塑造除了一段深刻的爱情故事,寄托了在封建制度的陈规陋习下人们对于恋爱自由的美好向往。同时也是长篇叙事诗难以逾越的丰碑,明代文人王世贞便评价其:“质而不俚,乱而能整,是长篇之圣。”那么,如此经典的一篇课文为何在选入语文课本之后又被移除了呢?
原因竟然是怕教坏小朋友,我们知道孩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缺乏判断力的,容易受影响。而《孔雀东南飞》所讲述的是因婆媳关系不好而导致的婚姻悲剧,文中隐藏着反封建专制的情节,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也是文章的主要脉络之一。
而中小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这样的文章毫无疑问更加坚定了他们反叛的心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某些“早恋”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篇课文简直就是自己的知音,在家长千方百计的阻挠之下,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也学刘兰芝夫妇“殉情”了怎么办?
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是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课本中所取得的应该是心智的健康成长,而不能受到任何的负面影响。因此课本移除《孔雀东南飞》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不过笔者个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毕竟调皮的坏孩子根本不会去听这么长一篇课文,而成绩好的孩子一般都很听家中的话,更不会早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