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电影院之前我就了解到这部片子采取很多新的技术,比如 120 帧, 4K分辨率,CINITY 高亮度。我也事先了解在北美市场这部片子反响并不好,想着也许他又翻车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了最高级的 CINITY 厅看电影。电影开始后我很快就震惊了,很庆幸当时买了最贵的 CINITY 厅的票。扑面而来的那种生动感受无法形容,让我羞愧于我词汇的贫乏。画面很细腻,开场场景里草地上的小草能够一根一根地被分辨出来,甚至可以看见主角脸上的皮肤纹理,纤毫毕现。
动作丝滑,没有电影感,没有 24 格常见的拖影。主角在进行搏斗时,那种拳拳到肉的力量感,直击心灵。光线非常生动,阳光下的码头,波光粼粼的海面,耀眼的光影,让人应接不暇。洞窟内主角搏斗,再也不担心以往看电影那种黑乎乎一片看不清;相反的是动作清晰,甚至可以看到主角眼神里的光。所有的这一切扑面而来,让我措手不及,甚至好几次下意识想要按下暂停键。这让我第一次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一种信息量太大,处理不过来的感觉。一下子理解了这部电影在北美反响不佳的原因:整个北美很难找到一块完美的 CINITY 屏幕,能够满足 120 帧率,4K分辨率,以及高亮度。没有这些技术手段,它就是一部平平常常讲*手故事的电影;有了这一切后,完全不一样,扑面而来的信息感让人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电影。看完之后我立刻向朋友们安利,并告知一定要去真正的 CINITY 厅看,不然看的就是垃圾,天差地别,完全不一样。
02 信息量
故事讲完,回到我们一开始讨论的问题:照片为什么无法完美复现现实的场景。照片与现实场景有什么不一样?从这几个故事中,我给出的答案是:巨大信息量上的差异。
2.1 画幅的尺寸
在睡莲故事中,由于画册的尺寸太小了,承载不了一面墙那样大的《睡莲》原画的信息量,所以感受截然不同,看到原画才知道艺术家的厉害之处。
快手做短视频,在画幅方面我们做不了太多,用户手机屏幕大小已经固定。当然了,手机屏幕越来越大是一种趋势,我们已经做好不同屏幕尺寸的适配工作。
2.2 视角大小
蓝鲸故事中,普通屏幕视角有限,无论是40寸或是100寸的电视始终是有限的。可是量变引起质变,当拥有了完全无限的屏幕,就可以达到无限制的享受。普通的屏幕承载不了《the Blue》这个VR作品中360 度环绕身体场景的信息量,也就营造不出那种强烈的压迫感,当在普通屏幕中蓝鲸尾巴拍下来时就只觉得一般了。而戴上头盔体验,临场感完全不一样。
那么,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去年快手支持了 VR,用户可以转着手机看全景视频。将来更多地普及VR设备后,可以在VR中看快手,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2.3 高分辨率 高帧率 高动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