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的涂山鹿鹿
几经波折我联系上了在矿山工作的的师兄,又在网上找了一辆货车,拉着我和团队小伙伴去四十多公里外的矿区里找石头了。那个矿区非常偏僻,路也难走,货车司机都不愿意开,进山前好说歹说给他加了100块钱才同意。
整个过程中的艰辛远不止于此,但好在顶着大太阳在矿山上转悠了两天以后,终于还是拉回了一车合适的样本,实验总算能步入正轨,开始慢慢运行起来了。
当然,这才只是开始,后续三四个月做项目的时间里,类似的困难和经历其实还有很多。因为大家都是大学生,什么都不懂,走了不少弯路。但也正因为是大学生,才有了可以试错的机会,最痛苦的时候我一连做失败了15组实验,浪费了很多实验样本和时间精力。但是没关系,失败了那就重头再来,挺过了前面15次,总有成功的第16次。
这期间我的老师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帮我借实验室的仪器;耐心教我所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甚至自己掏钱请工人帮我们把石头加工成试样,即使我做坏了15个样品「坑」了他一大笔钱,也依然在要求我去追求最严谨的实验数据……
这些事让我发现,原来真的有人会愿意为你的成长保驾护航,用最朴素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上还是有好人的,影响了我自己以后也去做一个好人。
我想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在知乎做答主的初心和动力,这几年我回答了很多关于考研、学科竞赛、选学校选专业、大学生活的问题,一开始写得很稚嫩,但因为都是我的自身经历和经验总结,慢慢也收获了不少关注和点赞。这应该是我对分享的一种热爱,我喜欢把自己的经历总结下来分享出去,也能帮助看到这篇回答的人,带给他们一些帮助。
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知识,而我在他们的反馈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样的「获得感」其实是相互的,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鼓励我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我目前研二,还在继续折腾着,白天会花四五个小时看专业文献、帮老师的项目写报告做数据、准备毕业设计的开题、同时还在积极寻找实习岗位,晚上我会写自己的小论文,近期最大的目标就是在这学期把它写完投出去。
虽然累,但也无比的充实。毕竟在大学里最不缺的就是机会,只要愿意,你能尝试很多此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大学给我上的收获最大的一门「课」就是:永远也不要放弃折腾的精神。
在这4个故事中,不管是邓香兰所说的「Just lose it」,还是喵鱼酱聊到的「及时转变的意识和勇气」,亦或是涂山鹿鹿秉持着的「永远也不要放弃折腾的精神」......都能发现他们在大学中重要的收获,不仅仅来自于大学课程和课本知识,更多的来自于他们各自的校园经历和生活体验。
而经历和体验也绝不局限在校园这个场景中,出了大学之外,一样可以经历和体验不同的人生。我们不必为失去了学生的身份而感到遗憾,因为「学习」这件事本来也不止于课堂或书本。
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调查中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出来社会工作后,你还有保持不断学习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事物的习惯吗?」60.8%的人回答了「会」。唯一不同的是,在书本学习的形式之外,多数人都会选择通过互联网和App来学习、查找资料、提升能力。
我们发现超过75%的年轻人会在知乎上学习和查找资料,紧接是B站(69.96%)和微信(45.63%)。而在使用这一类App时,有超过半数的人态度都是「要有获得感,自己能从中有所收获」,仅有12.6%的人表示只是单纯逛一逛,没有明确目的。由此可见,在学习的过程里,获得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获得感的重要,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中,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涂山鹿鹿在采访中就提到过一个细节,平时在知乎上向他提问的都是不同学校的学弟学妹,他们喜欢喊他学长,他也愿意以学长这一过来人的身份耐心回应他们的疑问。每次交流中,除了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之外,涂山还不忘鼓励一二。而受到了帮助的后辈们,在拿到竞赛奖项或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也会专程再回来感谢他。
这样的时刻,对涂山来说格外值得铭记:「虽然隔着网络,但仍然能他们的收获,和因为这份收获而带来的那种开心,我也因此非常开心。」
提问的人获得了想要的知识,回答的人也获得了正向回馈。正是这种获得感,证明了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你能知道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到了它们应该到达的地方,并在那里发了芽,开了花。
或许,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很难再有机会重回到大学里,但我们依然可以借助像知乎这一类的平台,一边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一边找寻自己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次交流中收获成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木也、十一,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