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的电动车在技术上达到了世界一线电动车品牌的要求,所以现在创维集团才放心地授权开沃集团使用创维品牌。这是一个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过程。
AutoLab:
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人说有钱就能造电动车,花钱从供应商那里买技术就可以了,这被叫做“供应商技术代工”,对此您怎么看?
黄宏生:
必须承认,把内燃机变成电动机之后,造车的门槛变低了很多,但是走供应商技术代工模式一定造不好车,对于这一点创维有记忆的。早年智能手机风潮的时候创维也跟过风,走的也是供应商技术代工路线,结果失败了。
毕竟供应商开发技术的时候,他没办法知道你想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只能在标定上做一些区隔。例如现在创维汽车的线控底盘技术就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市面上有很多电动车甚至汽油车都采用了博世的iBooster线控刹车,最开始我们也找了博世,不算软硬件采购单单是标定费用就要一亿美金,每年还需要四、五百万美金的服务费。
后来我们花了四年时间,研发出了自己的线控底盘系统,目前国内电动车企业当中能自己做线控底盘的不多。
一味地掏钱采购让供应商做技术代工,会很快出产品,但恶果就是产品趋于同质化。
AutoLab:
在国内所有的已经造车或即将造车的势力当中,您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创始人,你觉得这个会成为这次创业的障碍吗?
黄宏生:
还有董明珠比我大吧?(AutoLab:不要乱讲,人家叫董小姐。再说董小姐还没有涉足电动乘用车领域。)
我最崇拜的创业者叫稻盛和夫,他是王阳明心学派的现代企业家,他已经不是商业奇才的概念了,而是商业伟才。他亲手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这在全球是很难想像的。2010年的时候日航濒临*,日本首相出面邀请78岁的稻盛和夫救火,稻盛和夫说他不懂航空业,但是也没拒绝,只提了两个要求,第一是以零薪水出任日航CEO;第二是他将不带任何团队去日航,这种行为简直就是王阳明在世。结果在他领导下,日航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做到了三个世界第一,利润世界第一,准点率世界第一,服务水平世界第一。后来稻盛和夫功成名就离开日航,日航也能持续健康发展了。
从陶瓷工业,再到电信行业,再到航空业,能够在三个毫不相*领域将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两个角色做到极致高度的,这个世界上只有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创业管理哲学的核心是“利他”而不是“盈利”,他认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德高于,即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这些理念完全有别于现在的多数派。
在我这个年纪再来创业其实是有优势的。我看过一个统计,说60岁以上创业成功率是70%,30岁以下创业成功率不到10%。现在的我不是金钱的奴隶,我能静得下心来做好一件事,不会有来自投资者和市场的压力,不会乱方寸。
当然了,年纪大了之后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有不足,所以我现在做的更多的事情就是栽培年轻的企业家,这些被栽培者不仅是我身边的人,甚至还有其它领域的精英。我一年要办四期针对80后企业家的培训班,都是社会报名的方式,吃住全包,不收一分钱。
AutoLab:
现在小米、OPPO、华为都要造车,您怎么评价消费电子企业一哄而上的造车趋势?
黄宏生:
我的第一个评价就是电动车产业竞争更加惨烈了。这么大的市场,每个人都想进来分杯羹,这是可以理解的。以目前的趋势来看,电动车的未来一定是中美两国把持,已经没有日本和欧洲什么事了,在电动车这一块,日本整体软件基础很差,欧洲汽车产业在衰退。今天中国电子消费市场的格局,就是未来全球电动车市场的格局。中国电动车应该有覆盖全球市场的雄心。
有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的传音(TECNO)手机,在国内一台都没卖出去,却统治了整个非洲。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去年传音的盈利是三、四十个亿。
有人说造车新势力未来只能有三四家活下来,对于这种说法我不同意,以创维为例,当年电视机行业竞争这么激烈,刺刀见红,说死就死,现在还剩十几个品牌活下来呢。所以未来国内电动车行业一定会有十家左右的头部企业。
总而言之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竞争是惨烈的,中国电动车要走向全世界,就必须要承受这样的内部竞争牺牲。
AutoLab:
创维汽车有什么竞争优势?为什么市场会需要一台创维汽车?
黄宏生:
创维集团智能家电是强项,累计的直接用户超过3亿,创维汽车目的是为了满足创维客户的升级需要。因为电动车从根本上看上看,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家电。现在大部分中国城市家庭都是创维的用户,只是很多人不知道,例如家里的机顶盒还有光猫等等,几乎都是创维的技术。
有人也说过,一台创维的电视机才几千块钱,创维家电的消费者不见得会掏钱买十几万的创维汽车。我就反问一一件事,现在一个苹果手机万把块钱,但是如果苹果出一款几十万的电动车,你觉得会不会有人买?当然会有。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就好比现在创维推出了一款8K的88英寸OLED高端电视,买20万元还供不应求,而在欧洲市场我们还有一种音响一体化的高端产品卖得很好,换算成人民币要卖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