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乘用车造车新势力中年纪最大的创业者,观点很劲爆!
文/韦波
4月27日,创维汽车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既正式又低调的新车上市发布会。开沃集团旗下的天美汽车更名为创维汽车,定位为中型电动SUV的创维ET5共有5个配置版本,售价区间为15.28万-19.88万元。和小米等电子消费领域的造车新势力先吆喝再造车不太一样,创维汽车吆喝的时候,车子已经摆在面前了。
想约访开沃集团董事长兼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开始黄总还回微信说自己刚从北京赶到上海,现在正在上海车展,晚点回电话。结果接到黄宏生电话的时候,他说他在呼和浩特。
照理说,65岁的年龄应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在乘用车造车新势力当中,黄宏生绝对是年纪最大的那一个。那么他对造车新势力的新格局以及创维汽车的发展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为此,黄宏生先生接受了AutoLab的独家专访。果然,这位以低调著称的“彩电大王”,有很多观点堪称是颠覆性的。
AutoLab:
之前的天美汽车有点不温不火,现在更名为创维汽车并在前几天正式亮相,您觉得改名亮相之后有没有达到您的预期的效果?
黄宏生:
效果相当明显,经销商的信心倍增。原来观望的经销商立马就和我们签订合约,加盟的经销商数量立即增长。甚至原先创维家电的O2O的合作门店对此也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更名的效果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AutoLab:
最开始的时候,您对使用“创维”这个品牌还是有顾虑的,因为创维集团属于香港上市公司,那么为什么现在这个顾虑就消失了?
黄宏生:
这是个好问题。因为电动乘用车在安全性、品质和可靠性上的要求要比电视机更为苛刻。最开始没敢用“创维”这个品牌,就是担心把30年的创维老店给砸了,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很不负责任。现在大家看到的创维汽车,其实是屡战屡败,两次试错的产物。
最开始我造车走的是轻混技术路线,这个路线其实还是局限在传统的燃油车思维里面,而且研发内燃机对于我们这类电子消费品出身的团队来说,门槛还是偏高的,我们的机电还有软件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创维做电视机的时候,也是挖了一个国企的团队过来,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外观会好一点点,但依旧是落后的单制式。所以后来我找了国际化的团队,研发国际线路,英文名叫Mitisystem,因为只有国际线路可以兼容全球不同的制式信号,而且能对不同制式的录像带进行统一解码。
其实最开始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我又再一次犯了同样错误,这是我造车经历中的第一次挫败。
第二个挫败,就是在本土团队失败之后我转而迷信海外团队,经过上百年全球洗牌之后,全球真正的跨国车企也就那么十几家,日本三家,德国四家,美国也有三家,法国两家,意大利一家,韩国一家,从这些企业挖过来的技术团队,脑子里还是秉承6年一个开发周期的固有思维,而且有点高高在上的自我优越感,但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趋势变化反应过慢,进度很缓慢。
再到后面,我们又回归本土团队,但是和第一批从国企挖来的团队不是一回事,这个团队中的本土构成是来自于民营车企和合资车企中技术人员,他们懂技术,也懂中国市场,所以我们很快造出了500台工程车做三高还有里程路试。接着我们又以天美这个品牌推出了1000台商品车试销,而且针对消费者单独建立了微信反馈群,结果跑了1年多,这1000台车实现了零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