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写作初期,对于书评我是比较感兴趣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学习,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仅供大家参考:
01、关于选书写书评,选书是最基础的。如果选了一本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书,写出来的书评会很费力。
我一般先到豆瓣网找8分以上的书籍,当然,8分以下要是内容比较好的话,也可以拿来阅读。
比如: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这本实用型书籍,豆瓣评分是7.2,介绍了从“阅读1页书需要5分钟”到“每年阅读700本书”的一些方法,我认为是值得借鉴的。
不管是成人还是给孩子选书,对于外文书籍的翻译很关键,一定要看译者。比如之前有的家长给孩子选择的《鲁滨逊漂流记》,连译者都没有,其中的许多情节也是改编过的,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困惑。
如果是版本比较多的书籍,就要从出版社、作者、版次、原著、印数等多方面入手。
比如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有多个版本,推荐傅惟慈译的,多次再版,流行时间最长,堪称曾经的经典译本。
02、关于阅读生活中,你是否也经历过以下的场景:
每当网上书籍打折的时候,都会买来一堆又一堆的书籍,当初下单时,肯定也是信心满满,最后,读起书来却如抽丝一般。有些书往往会束之高阁。
关于一些实用型的书籍,我至少会阅读三遍:
第一遍:
先从书籍的目录、封面、封底、序言,找一下这本书的关键信息,如果买的书籍没到的话,先在网上找一下这本书的电子版,大概阅读一遍。最好列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以便于接下来的阅读。
第二遍:
列问题时也要注意,一般书评选取三个重点。可以多列几个带有信息增量的、稀缺性的、戳中读者痛点的问题。
此次阅读要精读,特别是在相应的问题后面,备注上相应的页码,也可以在书上做出批注。选取相应的关键点,整理成大纲或者思维导图。
第三遍:
根据大纲或者思维导图相关的内容去阅读第三遍,这次只读和大纲或者思维导图有关的章节,把相关内容的页码写在大纲或者是思维导图的后面,方便自己查找相关的信息。
03、关于写稿不管是拆解稿、听书稿、观点文、书评,都属于议论文。
在掌握书籍的章节、结构、情节(小说类)、精华、整理大纲之后,接下来就是写稿的过程。
写书评的过程,就是自己对书中的观点评价、介绍、举例认证的过程。无论好与坏,都要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解读。
不要怕自己写不好,只按着自己的想法论证就可以。即使有些观点不被人接受,我们也可以从错误中学习,从而逐渐变得更加完美。
书评多数选取书中的三个亮点进行解读。
写稿时,一定要对选取好的三个重点进行详细的论述,如果写作过程中,有和大纲或者思维导图有异议的地方,再根据读者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04、关于素材的选取素材,不管是在书评还是在其它文章当中,都是令我们最头痛的问题,它在写作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素材的选取来自于多方面。
首先:影视剧、时事热点、综艺节目,也可以从书中选取相应的例子,不过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转述。不能直接抄袭。影视剧和时事热点的例子,有相应的时效性,可以少用。
其次:一些小说故事、哲理故事、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生活中的例子以及相关的实验数据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故事,多数是我们虚构出来的,没有历史典故、名人名言和实验数据的说服力和真实性强。
素材的选取最好具有普适性,贴近生活。书中的案例可以稍作修改,再次使用。
对于我有一个朋友小A,我有一个同事小C,这样的例子,只是个例,可以使用,建议少用,更不要全篇都是这样的例子。这样写起来说服力不强。可以选用大多数人的普适性的例子,这样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
再次:也可以到知乎、豆瓣、公众号等多个渠道去搜索或者看读者的留言,筛选一些相关的素材。
对于看到的案例,可以随时分类整理成文档,这样方便日后使用。
05、关于稿件的修改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我们也不例外。写好的稿件不要急于发送,先让它们“发酵”一、两个小时,或者是一、两天,回头再认真修改。
据说,王尔德曾经因为修改诗稿中的一个标点,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列夫·托尔斯泰在修改《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时,就修改了12次之多;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也曾经作过多次修改,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部分描写的删减等。
如果不认真修改稿件的话,自己就会在这些问题上吃亏。
比如:我第一次写《十点读书》试写稿时,当天晚上就是截止时间,完成稿件之后,读完一遍没有错别字,就匆匆交稿了。可想而知,这次没有过稿。
第二次再写试写稿时,我在截止时期前一天完成,先让稿子发酵一天,第二天再反复阅读、修改,这次的试写稿一次就过稿了。
最后,可以在书评的末尾发表自己的感悟、影响、收获或者是印象。
以上的总结并不一定全部适合你,可以挑选重要的内容进行收藏,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敏敏唯一,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阅读与写作,让灵魂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