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4-02-03 12:15:38


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1)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节气

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2)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但常指该节气的起始点,即太阳到达黄经315°之时,在公历每年2月3日至4日之间,表示着春天的开始。按照正统或科学的观点,属相(生肖)以立春作为起始点。从这一天一直到立夏这段期间,都称为春季。 传统上春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而立春则是真正春天的开始。太阳位于黄经330度节气

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3)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在公历每年2月18日-20日之间,表示雨水的增多。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太阳位于黄经345度节气

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4)


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3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动物昆虫自入冬以来即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这时天气转暖,大地春雷,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方式惊醒蛰居动物的冬眠。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太阳位于黄经0度节气

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5)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4个节气,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公历日期约略落于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的日子,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太阳位于黄经15度节气

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6)


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因此,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另外,清明节与新春、端午节、中秋节,并称华人四大节日。太阳位于黄经30度节气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每年在4月19-21日之间,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太阳位置到达黄经3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太阳位于黄经45度节气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第7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的到来,一般约在每年的5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4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农历)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太阳位于黄经60度小满节气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小满之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农历)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早稻开始结穗,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满满的,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太阳位于黄经75度节气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叫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农历)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太阳位于黄经90度节气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0个节气,在每年6月21日前后(20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农历)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此日过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开始往南移动。太阳位于黄经105度节气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1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6日-7月8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05°。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农历)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就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太阳位于黄经120度节气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2个节气,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农历)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太阳位于黄经135度节气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农历)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太阳位于黄经150度节气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22日~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农历)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历*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太阳位于黄经165度节气白露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每年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农历)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之后,在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太阳位于黄经180度节气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农历)中,解见秋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太阳位于黄经195度节气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每年10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农历)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即将凝结成霜,寒意愈盛,故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节气霜降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每年0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太阳位于黄经225度节气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0个节气,在每年11月6-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太阳位于黄经240度节气小雪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0个节气,每年约从11月21日或11月22日起开始。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40°,气温较之前下降,北方气层温度逐渐降到0℃以下,开始降雪,夜冻昼化,雪量则由小而大。太阳位于黄经255度节气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1个节气,在每年12月7至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55°,北方地区会受冷空气影响,常出现较大的降雪,引起地面积雪。太阳位于黄经270度节气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冬至日一般都在12月21日到12月23日这三日之间,农历则在十一月十五日前后共30天内的某一天。冬至日该日,北半球黑夜最长而白天最短,故又称“长至”或“短至”(夜长至,或称日短至),因此亦有“长至节”、“短至节”等节日。冬至日的前夜则称为“冬至夜”。太阳位于黄经285度节气小寒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3个节气,每年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大陆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太阳位于黄经300度节气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1月19至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300°。由于来自西北的寒流影响,中国此时通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出自干支节气节气是指干支历(中国所特有的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成为一种阴阳合历,所以说二十四节气正是农历中阳的部分。因此,节气对应在公历(太阳历)中的时间范围很稳定,所以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是以公历计算的。
被加入节气农历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它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属于阳历干支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中国特有的太阳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公历的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至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干支历年长为一回归年,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一节一气为一月,一年就是一个回归年,一共十二个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