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秦汉时代就把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定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二十四个节气名称的含义,
可以看出反映四季变化的有: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
叫做“四立”,
是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但由于各地气候不同,
所以四季起始的时间
和长短各地也不完全一样。
反映气温变化的有: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
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而有关气候、天气和物候的现象
往往带有地区性的色彩,
如其中的“霜降”节,
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
意思是指这一节气的来临,
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
但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
台湾省、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
相反,东北的黑龙江省
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
又较此时期为早。
这是因为我国人民在秦汉时代
比较集中地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
那时黄河流域的气候
与农事活动的关系而定出来的。
由于秦汉到现代我国气候变化很大,
目前长江流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
同时15天一个段落,
在安排农业生产时较为方便,
因此,
我国农村各地都习惯用它。
可是,
我国地域广大,
各地气候不同,
有的地方安排农事活动,
实际上并不是只按节气的字面意义,
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时段来应用的。
具体地说,
各地安排农事活动,
还是要按照各地气候、
农作物的特性和土壤的不同来决定的。
例如,
黑龙江省和广东省
要想按节气的字面意义来
安排农事活动,
那就根本不合适了。
二十四节气既然是
根据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
某些纬度为出发点的,
所以它属于阳历的范畴,
每个节气的开始与阳历的
一定日期基本上可以对应,
最多相差一两天。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长按二维码关注
『 中国气象科普 』
订阅号:qxkpw2014
不谈时政| 不聊财经| 专注气象科普
| 有趣,有料,有生活 |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