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手段及方法
品质管理目的:达成品质目标、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1、产品分类
如上图所示,产品分类矩阵涉及到两个指标: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率和产品不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率,是指某种产品的某个尺寸(或工序)的不良批次与全部批次的比率(也可采用检出不良的生产数量与总生产数量的比率)。
产品不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是有些尺寸对产品的品质整体影响不大,一些不良往往可以放行或让步接收,这些不良就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低。而有些尺寸,一出现不良,该产品就报废了,这就是对产品的质量影响程度高。
按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率和产品不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两个纬度,组成产品分类矩阵,将产品分为四类:免检少检类、正常抽检类、加倍抽检类、全检类。(当然,实际工作场景中,可能四个类别不足区分所有产品,我们可以变矩阵为九宫格,将产品分为九类,具体方法与产品矩阵分类法一样,可参考进行。)
免检少检类
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率极低甚至没有不良,并且就算有产品质量不良,对产品的质量影响也不大。这一类产品建议直接免检少检,以腾出和节省检验员的时间。
正常抽检类
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率低,但一旦出现不良,将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较大。这一类尺寸按我们常规的抽检方法进行抽检即可。
加倍抽检类
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率高,但发生不良对产品的质量影响程度不是很大。这一类产品尺寸(工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不是很大,但建议加倍抽检,因为产品如果尺寸不良或瑕疵过多,影响不大也将变成影响很大。
全检类
这一类也就是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率高,并且出现不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大,这一类产品尺寸建议全检。当然,这里的全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产品数量大而质量人员人手又不足,我们不可能进行全检,但我们可以更多的扩大抽检范围,同时要求生产产线进行全检或切实落实全检要求。
2、品质前移
采取产品分类检验的方法提升产品检验的效果,从而达成品质目标、提升质量水平,这是一种事后管理,是治标的管理方法。但解决问题,仅事后管理,仅治标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从源头上考虑,我们需要在治标的基础上进行治本。
提升产品品质,治本的办法就是品控前置,从源头上提升产生生产质量水平。
品质前移方法:
1、对工人进行技能指导、培训;
2、对工人首件检验进行监督(特别是要求送检检测中心检测的产品尺寸);
3、对车间量检具的校对、维护;
4、对车间管理的监督(工人是否有工艺文件、是否有量检具);
5、要求供应商带自检报告、自检样块等(供应商管理)
3、考核
考核不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但自古以来,考核往往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说一千遍,讲一万次,不如实实在在的考核一次。
根据考核标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切实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