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你还记得视频动态是什么吗?你上次发视频动态又是什么时候呢?说到微信视频动态这个词,在测试之初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后很快便无人问津了,甚至有些人从头到尾都没有使用过微信的这个功能。那么,微信的视频动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表现不佳呢?我们一起来看本文作者的分析。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前几日突然有个朋友在微信上问我,那个可以有蓝色小泡泡的视频动态怎么该怎么发,在朋友圈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发布的入口。
我反问他,怎么突然想起发视频动态来了,他回答说,“我妈想发一个跳广场舞的视频去炫耀一下”。
微信推出「即刻视频」功能是在7.0.0版本,因为名字太拗口才有了后来的「视频动态」,该功能在灰度测试阶段就已经有了n多个入口,并且占领了朋友圈顶部这一亿级的流量风口。可见微信团队对于此功能的看重与期望,似乎所有人都觉得上亿的内容产出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事实确是「视频动态」在上线后确实掀起了一小段的跟风热潮,随后便后劲不足草草收场无人问津,甚至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快被人们遗忘的一个功能,以至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想要在500+好友中找几个素材都一例难求,确有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那味。
本文便是作者自身对于「视频动态」这一功能深受钟爱却爱而不得的一些拙见,欢迎讨论指点。
一、「视频动态」存在的意义相比于一些资深的产品经理或业界大v来说,我入行尚浅,因此没有经验也没有资历从一些战略布局方面去分析指点一个产品或功能的生死存亡。
我更相信任何产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都饱含了产品经理的心血与思考,无论其成为行业巨头饱受追捧还是表现平平饱受争议,都是我拿来学习补充自身的宝藏。
所以在分析「视频动态」为什么没落之前,先去揣摩「视频动态」为什么存在。
1. 抢占短视频市场,拓宽社交属性
众所周知2018年是短视频崛起的一年,抖音、快手等APP快速崛起并占领是短视频市场的头部地位,而且经过其长时间的积累,其地位已逐渐稳定不可撼动,但短视频红利大蛋糕依旧值得瓜分且不容小觑。
因此拥有巨大流量的微信平台不可能放弃这一领域,于是微视、视频动态、视频号等功能的上线便代表着腾讯已经做好了拓宽产品维度的准备。
但是对比其他的短视频产品,「视频动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内容产出只能保存24个小时,且基于熟人社交的分流方式更加的隐蔽私密,其重点依旧还是社交而非短视频。
所以在我看来「视频动态」的上线可以看做腾讯部署新产业链的附加功能,在向世人宣告腾讯进入短视频行业的同时,丰富微信原本的社交属性,完善其功能矩阵中缺少的视频社交元素,为微信这一国民级产品注入新鲜活力。
2. 对标虚假社交,营造真实定位
在微信7.0.0版本上线后张小龙老师发布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可见在张小龙的眼里, 「视频动态」的诞生是想达到人物合一,物我和谐的真实状态,视频动态就是那朵唯心存在的花,每一个社交圈子就是决定它存不存在的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谈到朋友圈人们脑子里就会自动浮现一个词语“虚假”,原本用于记录生活的社交广场好像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打造人设的虚拟战场。
“分享”原本就是带有强目的性的行为,其用户心理说到底还是虚荣与表现,只有少数用户能够不在意他人评价,真正的利用朋友圈发表看法记录生活。
我相信张小龙老师设计「视频动态」的目的和野望,便在于还微信用户一个真实世界的角落。
无论是视频在发布24小时候自动删除且无法被翻阅、点击观看视频动态的强指向性路径还是冒泡仅发布者可见全封闭互动方式等设计,无一不在明示着「视频动态」与朋友圈的差异。
用户在某年某月某日随手拍下的视频动态,就是他在真实地一天内拍下的真实世界的一角,因为不用怕被别人翻阅评价从而影响人设;偶尔点进某人发表的视频随手冒了个泡,只代表着我来了我看过,不用怕因他人猜测带来的心理压力。
每一个视频在发布的24小时内,只有被你看见,它才存在。
3. 提高分享效率,降低时间成本
张小龙老师在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上提到过,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
在他的认知里,一款APP将用户停留时长作为KPI是不合理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面。
以朋友圈为例,每个人无论有多少好友,刷朋友圈的时间都是大致固定的,只不过内容多的话会浏览的快一点、互动的少一点,但这只是在内容消费者的角度。
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发送一条朋友圈所占用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原本的预期,发送之前要花时间p图想文案,发送时要认真考虑排版和屏蔽人选,发送之后也要花费时间去关注点赞和评论维护社交圈……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张小龙老师的原动力。
这一现象是用户长期以往形成的行为习惯,从产品端是很难进行修正的,所以我认为「视频动态」是小龙老师为纠正朋友圈分享效率虚高独辟的一条小路。
在发布过程中「视频动态」并没有引导用户去过多的关注视频质量与反响,反而采用随拍随发的理念,削弱了一般分享的互动功能,降低用户分享行为带来的回馈预期,从而减少人们在整个分享动作持续过程中的时间耗费。
总之,在对于「视频动态」的设计理念上,张小龙老师绝对是有着顶级产品人的操守和素养。虽说产品在问世之后的发展动向往往不会那么的符合预期,这也是任何产品经理或者任何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理想化问题。
二、「视频动态」表现不佳的原因「视频动态」目前触达的用户数量以及日活跃度等数据,都不是很理想,这里面有用户的原因也有产品自身的局限性,在亲身体验并浏览了很多产品人的分析之后,我更倾向于从「视频动态」设计的矛盾点出发去进行分析。
1. 功能认知模糊,行为习惯饱和
首先,是「视频动态」与用户习惯之间的矛盾。
张小龙老师在版本上新中为「视频动态」新增了朋友圈顶部的强提醒入口,似乎是为了提高用户的观看和使用次数。
目前为止「视频动态」的入口包括朋友圈列表顶部、朋友圈列表中用户头像、聊天窗口顶部、通讯录列表头像、朋友圈评论头像等等共8个入口,但我们主要看到他人发布「视频动态」主要还是从朋友圈这个入口,其他的入口太深,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用户很难统一观看路径。
零散的浏览导向意味着很难产生流程化的功能认知,用户不会形成像刷朋友圈一样的行为习惯,所以只能带来阶段性的爆发增长而非持续增长。
其次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发布「视频动态」的入口在朋友圈下拉页面,同样较为深入隐晦,而且在用户认知里,在朋友圈发布视频和发布「视频动态」二者的区别并不明显甚至并没有区别。
用户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发生改变的。
同样在微信近10年的生态系统中,用户的习惯已经接近饱和,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愈加困难。习惯了在朋友圈发布视频的用户,面对一个在他们看来和朋友圈无大区别的新功能,可能会发几个尝尝鲜,但最终还是会被习惯打败。
2. 内容强提醒曝光,可见选择风险高
其次,是用户心理与真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视频动态」在发布后的24小时内会作为个人朋友圈主页的背景,如果如张小龙老师所说,「视频动态」的是一个记录真实状态的工具,那么更多人选择这一功能的原因就是它的私密性与弱连接性。
毕竟真实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朋友圈已经记录了它美好虚假的一面,谁又想要自己平淡甚至苦涩的生活被公之于众呢?
但现在点击“就这样”选择发布「视频动态」的同时,就相当于生活的另一面被自己亲手曝光,到底是毅然决然的勇气和魄力还是变相营造“真实”人设的另一条路?
或许是受到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影响,「视频动态」在可见性上的设计并没有沿用朋友圈的屏蔽功能,发布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屏蔽所有人,要么所有人可见,在24小时的时限内,更多的选择权交到了内容消费者手中,由好友决定是否观看你的新动态。
但在我的认知里,本就不存在想封闭的朋友圈,只有想屏蔽掉的人,无论是想维系虚假的人设,还是想原真实生活,都有不同的针对性受众——朋友圈被一部分人追捧,「视频动态」需要的就是另一部分人的认同。
当「视频动态」的真实被公开,朋友圈就有崩塌的风险,「视频动态」似乎成了一场赌博,赌它不会被那么多人看到,赌它不会让自己的主页成为真实与虚假对垒的战场。
3. 内容质量平淡,社交反馈封闭
最后,是「视频动态」与「视频动态」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社交属性的视频分享功能,其能够刺激用户增长的特点就是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和高频率的互动反馈,而「视频动态」的设计理念却导致其最薄弱的就是这两点。
1)对于高质量的视频内容
「视频动态」一没有丰富的内容导向,只是呼吁大家拍摄真实的生活场景;二没有强大的剪辑功能,只提供简单的配乐和特效。
「视频动态」在视频发布的路径里最大程度上追求了效率,导致其很难像抖音快手那样做到华丽到模板化的剪辑功能,尤其后者还推出了剪映和快影等简易剪辑软件,一键剪同款、一键转发等功能让其视频产出质量和效率双重增长,从而吸引大量的用户。
相比而言随手一拍的视频内容质量可想而知,既不能让生产者对自己的作品心满意足,也不能让消费者产生跟拍的热情。
所以我觉得如果微信团队后期想要在这上面做文章的话,要么改变用户,掀起一场视频版“拍一拍”热潮,要么改变视频,打造一款符合微信风格的剪辑软件。
2)对于高频率的互动反馈而言
「视频动态」全封闭的冒泡设计一方面保护了用户的互动隐私;另一方面也封闭了互动的横向反馈,很容易形成发布「视频动态」得不到好友反馈的认知,不利于新内容的产出。
可能你的一条视频动态受到了广大好友的喜欢,冒泡评论狂轰乱炸;但在外人看来,那里风平浪静,互动区一贫如洗,当分享成为没有意义的行为,那分享的意义何在呢?
三、总结虽说「视频动态」目前的评价褒贬不一,经典的“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但是「视频动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又该由谁定义呢?
- 在用户看来它可能是失败的,因为并没有很多人使用它;
- 在商家端看来,它可能是差强人意的,因为它并没有带来极高的商业价值;
- 但在张小龙眼里,他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它确确实实达到了“真实”的设计理念,补全了朋友圈的空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记录生活的工具。
作为刚入门的产品人来讲,我很佩服张小龙老师对于产品设计的原则和操守。在如今强利益导向的产品圈子里,能够保持初心,反向总结与反思产品的不足之处,纠正设计理念,这将作为我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作者:杨同学
本文由@: p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