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过三个月,用邀请制完成冷启动的互联网产品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了吗?
这个答案是确定的,三个月过后,名人效应和邀请制作用的狂热都基本冷却完毕,用户的行为就是最真实的答案。但三个月或许只是第一个小难关,之后还有更多的麻烦等着增长中的产品。
作为一个靠着邀请制发展的产品,知乎就一直在经历邀请制后艰难的考试,这场考试已经考了很多年。2013 年,知乎从邀请制改为开放,一切都是为了用户的增长。知乎创始人周源曾经表示,采用邀请制的知乎「像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开始显示疲态」。
开放的知乎迎来了用户的猛增,几十万的用户瞬间变为百万,再到今天的数亿用户。但当一个「理想国」迎来了大批新住民时,很多老住民可能会无法习惯。换句话说,猛增的新用户在一定程度上驱赶了原先高质量的老用户,让原本融洽高质量的内容社区出现了质量下滑。
当年冲在吃瓜第一线的马化腾在知乎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与李国庆对骂的大摩女们究竟是谁?」如今几乎只会在微信公开课 Pro 和用户分享的张小龙当年也曾回答过「乔布斯教给人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的问题。曾经活跃的徐小平在知乎上一次活跃是在 2017 年。这些人都曾经是知乎忠实用户,他们也是知乎老用户逐渐沉寂的缩影。
对于使用邀请制的应用团队来说,邀请制可以让用户更想获得一张通往产品的门票,让平台自带光环,但同时也保证了良好的内容分享氛围,塑造了高质量的社群。所以在取消邀请制后,几乎所有平台都会面临内容质量下降的问题。
Facebook 和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没有这个问题,用户增多,他们依然有固定的联系对象和自己习惯的社群,对其他用户的打扰是有限的,新用户很难赶走老用户。但对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来说,高质量的内容和高增长的用户群,二者很难并存。
知乎是一个案例,Pinterest 则是另一个案例。推出时,Pinterest 同样采用的是封闭邀请制的形式,当时如何获得 Pinterest 的邀请成了网络上最常见的话题之一,这反而比全面开放让更多用户渴望加入。
之后也有人问 Pinterest 的联合创始人 Silbermann,会员邀请制是不是 Pinterest 成功的原因。他的回答是,这件事可能没有答案,因为当时无法做 A-B 测试,或许不实行邀请制,Pinterest 的用户量反而能增长得更快。
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在 2012 年开放注册后,Pinterest 用户确实迎来了爆发。或许是由于内容消费深度和时长的关系,开放后的 Pinterest 并没有像知乎一样面临大量的质量下降争议,但他们确实也面临着危机。
一个是赚钱少,Pinterest 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仍然很低,去年二季度同比下降 21%,低至 0.7 美元(4.5 元人民币)。二是定位问题,Pinterest 并不是一个社交平台,而是分享平台,用户粘性偏低。三是在其他平台的影响下,Pinterest 这类细分平台的吸引力出现了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