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怎么不让好友发现,怎么不让微信好友看到微信读书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4-02-28 06:04:33

你在微信中读书,微信在隐私里读你?

文/黄佳德律师

经常会有当事人或律师朋友问起哪些书值得一读,我会推荐徐昕教授以其激战过的经典案例写就的《无罪辩护》,不便携带纸质书的,还可以在微信读书APP上免费一睹为快。

然而,就在最近,一名身为律师的用户黄某却将微信读书起诉到了法庭。在这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中,黄某称:其在使用微信读书软件(版本号:v3.3.0,以下简称“该软件”)时发现,在其并未进行自愿授权的情况下,该软件的“关注”栏目下出现了使用该软件的自己微信好友名单;此外,在其没有进行任何添加关注操作的情况下,其帐户中“我关注的”页面下出现了大量其微信好友,同时,在“关注我的”栏目下也同样出现了大量的原告微信好友;其还发现,即使其与微信好友在该软件中没有任何关注关系,也能够相互查看对方的书架、正在阅读的读物、读书想法等信息。该案历经两次公开庭审,直播链接见:http://tingshen.court.gov.cn/live/8162763

也就是说,当我在投入地品鉴《无罪辩护》的精彩之时,我的头像、昵称、爱好、浏览记录正在无意间泄露一空?恰恰是微信与日常生活的圈子、支付、出行等敏感信息的息息相关,微信读书显得与类似产品豆瓣颇有不同。根据庭审信息和相关报道,这让人充满了忧虑。

忧虑之一:强制获取用户微信好友关系

在2019年4、5月之前,微信所有对外授予好友关系的页面均为一次性授权,即同时向第三方开发者授权:1)用户的微信昵称、头像、地区、性别;2)共同使用该应用的微信好友。

正如原告方主张的那样:1、微信读书作为一种移动端阅读软件,它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可阅读的书籍,以及提供书籍在移动端展示的技术支持,而阅读功能的实现根本不需要用到用户的微信好友关系信息。微信读书虽然在形式上获得了用户授权的点击,但“不授权便不予注册”的功能设计本身属于“变相强迫”将微信好友关系信息授权给微信读书,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关于“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的规定。2、通常使用微信登录第三方APP,微信授权的信息仅仅包括头像、昵称、性别、地区等公开信息,绝不包括用户的好友关系信息,只有腾讯的关联公司才可以获取微信好友关系信息,属于利用双方的关联关系进行强制交易。

微信读书怎么不让好友发现,怎么不让微信好友看到微信读书(1)

获取权限页面

我们注意到,该软件现已更新到4.6.1版本。目前微信账号授权登录微信读书的页面已经被拆分成了两个步骤:首先是授权用户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信息,只有同意才能进入下一步,否则授权失败;然后是授权微信好友关系,用户可以选择拒绝,不会影响使用。

这种改变,意味着其也发现了此前版本的侵权问题,对于法院是否最终将其认定为侵权的判决也会有重要影响。

微信读书怎么不让好友发现,怎么不让微信好友看到微信读书(2)

修改前后

忧虑之二:用户的数据可能被腾讯各个APP互通、混同

该案中,腾讯方面称:微信读书获取微信好友列表不属于手机用户信息而属于使用已经由腾讯计算机公司取得控制权的信息。

腾讯的答辩反映出,微信读书在不收集、获取用户的微信好友关系的情况下,却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手机的用户微信好友关系信息。说明腾讯旗下产品之间涉嫌用户数据互通、混同。

同样是该公司,在去年,法院判决立即停止该种行为:“用户诉腾讯QQ浏览器违法收集个人隐私”,许先生发现微信账号登录QQ浏览器之后,浏览器在没有提示、告知的情况下,也未经许先生授权同意,就获取了许先生的微信好友关系,并展示在好友页面上。不仅如此,QQ浏览器还同步了其微信账号中的性别、地区等个人信息。最终,根据许先生的申请,法院裁定腾讯立即停止在QQ浏览器APP中获取用户微信账号中的头像、性别、生日、地区等个人信息,以及微信好友信息的行为。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6-03/doc-ihvhiqay3288217.shtml

即使从常理常情上来讲,“一朝授权、全司都有”的操作,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尤其是对于腾讯这种跨越了社交、支付、新闻、视频、音乐、阅读等几乎所有领域的互联网巨头来说,用户对不同产品的使用需求和期待很可能相差悬殊甚至矛盾,分别授权显得尤其必要。更重要的是,用户在授权的时候,一般不会去认真检索腾讯旗下到底都有什么产品和服务——恐怕就算其员工自己也很少全面掌握,更没法预测未来这家公司还会开发出什么新的产品,“一朝授权、全司都有”的模式,显然不是用户真实的意思表示,也就无法构成民法上的有效“承诺”。

忧虑之三:未经用户授权,自动为用户添加关注好友,将微信app内的好友关系迁移至微信读书app内

这种现象也已经被其自行修改。

但是当时,客户们多有吐槽“微信读书竟然把系统所能获取到的我的好友全部设置为了我的默认关注。”比如,知乎网友吐槽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021175

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并非孤例,比如微博此前也一直存在自动关注问题,比如时代周报反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1766648460221472&wfr=spider&for=pc

当然,原告还有一些忧虑,比如仍然在获取和公开用户的阅读书目信息。虽然该书架上不太可能出现边缘读物,但无意间可能会暴露自己的知识背景、还有兴趣品味。例如微信好友中往往会出现同事和客户。在一些以严谨、专业为职业特征的行业,如法律、审计,也许你一般不会希望别人知道你在看二次元漫画或流俗地摊文学。此外,阅读本身也会成为暴露性向、病史等隐私信息的窗口。比如你的一个日常打扮偏中性的朋友,阅读列表里出现了大量关于性别认同和同性恋有关的书籍;或者一个最近情绪特别低沉的同事正在集中大量阅读关于抑郁症有关的书籍。这些都很可能是用户不想暴露的信息。

类比爱奇艺超前点播案中,爱奇艺提供原告的观影记录作为证据,爱奇艺查看和使用其观影记录的行为,也被指属于侵犯他个人隐私。观影记录和读书信息相似,都可以反映个人的兴趣喜好,通常是用户不愿意向他人展示的隐私信息。参见南方都市报报道《爱奇艺庭审出具观影记录侵犯隐私?原告:事前未申请,法院无授权》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0605331517.html?layer=2&share=timeline&isndappinstalled=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微信读书怎么不让好友发现,怎么不让微信好友看到微信读书(3)

在最新通过的《民法典》中,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何谓隐私?一切和人的自主性相关的事项都可纳入隐私权的范围,例如,对身体的自主权,是否接受某种医疗手段,对个人生活的自主,而这些又往往和生命权、个人信仰有直接关系。隐私权甚至关乎环境,如果身处的自然环境对个人生活构成过度的干扰,那么隐私权也受到了侵犯。

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这样的案件?除了隐私权背后所蕴含的心理保护的私密感、安全感,还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感。生活在这个社会,会经常感觉自己被各种仪器扫描、各种软件绑架。在前一场合,自己刚刚点击过某项链接,或者说过某个词语;在后一场合,则被捕风捉影推送了某种产品。至于该APP提供了“私密阅读”选项,有人用“酒店在房间偷偷安装摄像头,然后不起眼的地方提供‘关闭摄像头’按钮”来打比方,虽然明显言重,但直观展示了消费者被窥私密信息的强烈不适感。这些信息属于客户并不愿向他人展示的隐私信息,个人信息权益,还侵犯了原告的隐私权。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去年的“脸书天价被罚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针对脸书公司(Facebook)开出50亿美元巨额罚款,脸书同意彻底解决其不当处理用户隐私并支付50亿美元的重大指控:该公司数次将用户资料在未授权的情况下泄露给“剑桥分析”公司,进而对用户精准推送广告和假新闻,甚至被用于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支持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作为和解的一部分,脸书同意成立一个董事会隐私委员会,确保用户隐私得到了适当保护。同时该公司老大马克·扎克伯格将每三个月验证一次,公司正在妥善保护用户隐私。

不可否认,我们的一些国人不那么在意网络隐私,甚至对个人权利经常地轻视、任由让渡。但我们也要感谢,还有那些在乎个人隐私的人,比如本案的原告,还有那些时刻保持着对网络巨无霸警惕的人和社会,比如大洋彼岸的脸书被罚。

而由于这些庞大的组织是由具体的人在运作,这就等于,所有的个人数据,都是由群体中的少数人来掌控。这些人究竟掌控我们多少的个人信息,为什么要掌控我们的个人信息,现在以及未来是要用来干什么,细思恐极。掌控数据的人显然不是上帝,他们有自己的私欲与弱点。所以,他们会如何使用我们的个人数据,会如何操控我们的生活,都不得而知。更不要说,这些数据因保管不善而被泄露或是被黑客侵入,导致各种危害结果。

不妨想象一下,当下一个不为人知的新闻风口,你的大头贴、你的住址、甚至你的小孩,会被好事之人人肉和围观,会被不良居心利用和播散。

法治社会,效率和自由的冲突和争论从来没有停止。作为无处可逃的每一个个体,我们不能等网络霸凌到自己身上才想起来侵犯之恶。

隐私保护,心理安全不是一句空话。

就在今天,法院已对本案公开宣判。https://mp.weixin.qq.com/s/yc0fe_DCe-cWiBhYt-2sVw

法院认定:在微信读书中,微信好友之间的读书信息默认开放,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微信读书中的信息组合与人格利益较为密切,微信读书迁移微信好友关系、默认向未关注的微信好友公开读书信息等,存在较高的侵害用户隐私的风险,应就信息处理方式向用户显著告知并征得同意。而该案中,微信读书没有征得原告有效的同意,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

因此,法院最终判决:腾讯停止微信读书软件收集、使用原告微信好友列表信息的行为,停止将原告使用微信读书软件生成的信息(包括读书时长、书架、正在阅读的读物)向原告的微信好友展示的行为。

我们乐见法院及时作出的公正判决,也更加期待在信息时代,公民的信息安全更加完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