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会计方面推文,作为一名从业20多年的老财务人员来说,网上很多信息凌乱不堪,基本都是指向基础工作方面,并没有对从业者或者欲入行的人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并未对财务人员职业发展有什么多的想法,一直以来总想写点什么,试图说点什么,但多年以来未曾动过笔头,该文并不想对别人指指点点,本人也没有那个实力,仅仅是从自身的经历说起。
先说结论:国内会计行业太过卷,从业人员水平高低不一,入行很容易,而现在毕业的大多数学生可能在校并没有多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对财务工作缺乏基本认识。毕业后之所以很难找到工作,一是用人单位基本都要求有经验,别人不会培养你实务操作能力,二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其实对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人员并没有认识,动辄要求CPA、四大履历及名校毕业,总以为这些履历会给自己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一大误区。
哪些人员适合从事财务工作,一是有较强的领悟能力,较强的可塑性,这点在哪行哪业均适合,太笨的人,教一次不会的人最好不要从事这个行业,否则带你入行的人很累,你自己也很累。二是性格相对强悍的人,如果一个人性格本身很软弱,是不适合从事财务工作的,因为财务工作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须面对从上至少各各方面的人,甚至“外交”,对税务,对其他政府机构都要涉及,如果性格软弱,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财务工作相对来说又是专业性较强的,只有你的专业度够,性格相对强悍,才可以主导和Control anything,但过于强悍的也不行,过于强悍的很容易全面树敌,如果一个财务人员在企业中全面树敌,即使老板认可你,迟早你也会自己走人。须把握一个度。
基础工作我基本不谈,因为那个太过于简单,而且以后的方向基本上是AI会取代基础工作,甚至部分分析和数据整理,那么财务从业人员的出路在哪里?这就涉及到几个能力的培养。
一是平衡能力,在我看来这是最重要的方面,也是一个财务管理人员基本能力的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人员要善于平衡各方面利益,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基本的原则,如不能偷税*,二是要如实地反映经营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平衡各方面利益。
二是大局观,财务工作者要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看待每一笔业务,要经常和业务部门沟通,通过他们了解所处行业情况,公司在行业中地位等等,不能总是让业务部门以后背后有双眼睛在盯着他们,只有充分掌握各方面情况,在审核业务流的时候才会有中肯的意见,才会有高度,不能总是逮着某些条条框框不放,小平同志讲过,既要讲原则,也要注意灵活性。
三是政策观,要善于关注国家、本地区相关政策的发布,凡是与本公司所处行业的相关政策均需关注,哪怕有1%的可能,都有可能从中获取重要价值。不要总是困自己于办公室内,要善于从政策中寻求为公司谋利益的机会。本人从业过程中,曾在公司上下均不看好的情况下,获得西部大开发政策(10年有效期),当年就节约税费几百万,也曾通过政策获得补贴500余万元,所以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说财务工作不创造收益,财务工作搞好了,创造的收益远大于实际经营收益。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曾经一位总经理级别的人物说,财务人员都是公司业务人员养活的,而这位总经理曾经也是财务出身,我在想,可能他当年的财务工作并不怎么样,只是会蝇营狗苟、长袖善舞,只是有背景。
四是要善于寻求新的机会和成长点,善于学习。如你公司从事外贸公司,则你也要学习相关外贸和有关外汇方面的知识,要学会如何外汇避险。同时对你公司所处行业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不限于行业发展情况、技术水平、国际方面有关该行业的情况、原材料价格波动等等,甚至于公司的技术也要有所涉及和了解,财务人员做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但起码要做到不能被技术部分忽悠,提问题也要能提到关键点上。
五是财务分析,其实叫财务分析都是不准确的,应该叫做经营情况分析。很多管理者都以为经营情况分析是财务部门的事,其实不然,只能说由财务部门牵头来做这件事才是合理的。
正常的操作应该是由财务部门提供数据,业务部门结合市场情况解释,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组织情况解释生产成本异动情况,采购部门根据供应商及市场情况解释采购成本异动情况等等,把这些汇总起来,才是一本完整的经营情况分析,比如我前文提到的总经理,他本身是财务出身,搞所谓的经营分析就是搞一堆数字,翻来覆去对比,什么同比、横比等等,一篇经营情况分析十几页都是这些数字,作为我们天天跟数据打交道的看到都很烦,何况更高层的管理者。偶尔会把这些分析报告让我看,基本上我会把这个报告删一大半,结果第二天更高层开会,仍然会摆一通数据。
以上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个人觉得可以提供些思考,张雪峰之流说的文科都是服务业,都是需要去舔的,我完全不否认文科是服务业的说法,但舔这个说法完全是狗屁。中国各地最宏伟的建筑里住的都是服务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