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建国
数九不与冬至同,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它们惟一的交际之处,就在于开始于同一天,用现在的话来说,数九可以说是借壳上市,算作一对龙凤胎节日。在我的印象中,人们往往会将其与冬至汇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数九自成体系,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轨迹,一般要延续到次年的雨水与春分之间,远比冬至节时间长得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冬至丰富的多。我们通常说的交九是俗称,表明是九九天的开始,其正式名称应为数九,即我们常常念叨的数九寒天。按传统的说法,从这一天起,天气才是真正进入一年一度最寒冷的日子。
我知道“数九寒天”这个词,是儿时从一首歌里听到的:“数九寒天下大雪,天气虽冷我心里热。我从那前线转回来,胜利的消息要传开……”这是歌剧《刘胡兰》里的一段唱词,歌名叫做“数九寒天下大雪”,原唱是郭兰英老师。不过我不是听唱歌知道,而是因为大姐用粉笔写在墙上。几十年过去了,当初写在胡同墙上的字迹依然历历在目,记忆如昨,然而写字的大姐却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因此上每每想起这首歌来,心里难免充满了一缕苦涩的味道。
数九也叫交九,是说九九由此而开始。只是这个词看上去似乎简单明了,但是这个“数”字在此该做何解释呢?想必大多数人们并没有做仔细的思考。就这个“数”字的本义而言,可作为动词与名词两种,一个“数数”的词组,便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来说,前一个作动词,为点数,计算义;后一个为名词,当数量,数目讲。依我一己之拙见,在这里两者兼而有之,侧重当在动词方面,可做从一九数到九九的解释。
数九又称之为冬九九,是一个更适合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节气。古代时候,人们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之心,风雨雷电被视为怪异现象,寒冬腊月更是被当作老天爷的威胁与惩罚,所以对冰天雪地充满了恐惧感,甚至觉到冬季莫名其妙的漫长。人们为了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带来的心理危机,这种现象大概是我们今人难以置信的。
说心里话,我对数九寒天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心理,是因为我每年都会被冻得鼻青耳肿,年年如此,乡下人叫做“年滋发”,父母亲虽然求医拜药,寻找民间土方子,但始终得不到彻底的治愈,尤其是脚手常被冻得不能行走,靠奶奶背着我上下学,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只是数九习俗源于何时,一直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了。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而且我们先祖认为九为极数,乃是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的数字了。
数九之所以被误解与冬至为同一节气,是因为数九寒天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作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暖和了才算作结束。在我们当地应该是“十九”,因为民间还有“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说法,当是整整九十天。那么为什么是数九而不是其他数呢?这是因为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阳长阴消象征着冬去春来。而且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又是至大之数,所以至阳之数的积累,也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是春暖花开,艳阳高照,表明寒去暖来春已深矣,故用“九九”而非“十九”。
九九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当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推波逐澜,他们往往在“一九”这一天,相约九人一起饮酒(酒与九谐音),用九碟九碗“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数九文化艺术形式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悠久,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出九九中天气变化的规律,“九九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充满了我们先祖的聪明和智慧,至今长盛不衰,成为华夏民族传统节令文化中的一个经典。
附“九九歌”:
一九二九,衣袖藏手;
三九四九,冻破石头;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啾;
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