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的原因,三家分晋原因及背景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4-23 08:07:27

众所周知,我国的大一统局面是从秦朝统一六国开始的,而在此之前,有春秋五霸,也有战国七雄,周天子治下的诸侯们攻伐不断,小国的灭亡和大国的兴盛很寻常。

但到了公元前403年,发现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派使者去朝见周威烈王姬午,要求把他们分封为诸侯。

三家分晋的原因,三家分晋原因及背景(1)

这时候晋烈公姬止还在位,但实权掌握在大夫魏斯、赵籍、韩虔等三家手中,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实际的地位,而是要明确的身份了。

周威烈王对三家的要求没有立即表态,他感到很烫手,其他诸侯国也在打探消息,因为这是破天荒的举动。

应该说,从周幽王姬宫涅、周厉王姬胡等无道君王开始,周朝的统治就出现了危机,强大的诸侯国开始对小国下手,诸侯国内的士大夫也频频干预朝政,周王无力阻止。

但作为天下的统治者,周王的权威还是得到了维护,悦史君可以举两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晋文公姬重耳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他把晋国实力提升的同时,也为周朝立下了大功。

于是,晋文公向周襄王提出一个请求,想让对方允许自己死后享用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直接就拒绝了:“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

晋文公是周襄王的远房叔父,周襄王认为,天下没有两个天子,如果晋文公有其他想法,自己也有地可以随心所欲,不需要请示。

晋文公当时是中原说一不二的存在,周襄王统治的地盘只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但晋文公听了周襄王的话还是感到害怕,最终也没有做出违反礼制的事情。

三家分晋的原因,三家分晋原因及背景(2)

楚庄王熊旅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曾率军到达周王所在的洛邑,询问九鼎的大小和重量,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九鼎代表的是天下,楚庄王的挑衅肉眼可见。

但周天子并没有屈服,他派出王孙满回应楚庄王,直言九鼎不是楚庄王所能过问的,天下不是有强大的军队就可以霸占的,而是需要德行。

楚庄王虽然炫耀了武力,但他问鼎中原之旅也就此告一段落,没有再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周王天子的名分还很牢固。

当然,具体到诸侯国内部,之前还有鲁国大夫季氏、齐国大夫田常、楚国大夫白公胜、晋国大夫智伯等,他们都有实力把国君晾在一边,然后自己登上君位,但没有人这么做,因为后果就是天下的讨伐,属于自取灭亡。

晋国三大夫不仅无视国君,瓜分了大部分晋国领土,还要求周威烈王正式册封,简直就是倒打一耙。

周威烈王的决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也在考虑范围内,他给予晋国三大夫诸侯之位,没有反驳更没有讨伐。

此后,诸侯国内部和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周天子更是名誉扫地,因为他自己破坏了原则,三家分晋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开端。

三家分晋的原因,三家分晋原因及背景(3)

宋朝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番长篇大论以”礼“为出发点,悦史君截取其中的一段,大家可以端倪其中的要点:“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司马光认为,晋国三大夫的咄咄逼人,不是周威烈王册封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没有自立为诸侯,说明内心还是有所顾忌,如果周天子能够把握住原则,周朝也就不会乱得那么彻底了。

历史没有办法改写,司马光的见解也有些理想化,但悦史君认为,这也是给后世的一个启示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