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记载中,有许多传说或者神话故事流传至今,说到最奇诡怪异的故事,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包罗万象的《山海经》就不得不提了。
《山海经》成书于先秦时期,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宗教神话,民族人口,矿产资源。是研究上古历史的珍贵资料,号称是"中华第一奇书"。
《山海经》书名,最早见诸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何等严谨,对这本书也是顶礼膜拜,感叹道:"《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正式被公之于众,还要说到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刊整理诸子百家的经传歌赋。
《山海经》全书才大白于天下,但是由于其内容过于奇诡怪异,所以常常被当成荒诞不经的代表。
然而,在《山海经》中,却存在着很多现在人都无法解释的奇怪巧合。
根据中国著名《山海经》权威专家宫玉海教授对《山海经》的深入考查和研究后,曾经提出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并非是传说或者宗教神话中的人物,他的原型应该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也就是轩辕黄帝之孙,少昊之侄儿。
那么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是怎么成为同一个人的呢?
宫玉海给出了三个证据:
史书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是为女枢,……生帝(指颛顼)于若水"。
宫玉海说,根据专家研究,"若水"即为"西方之水"(如《山海经》和其它古籍所载:"若木"即"西方之木")。
由此可见颛顼生于西方。
后来他的领地封在扶余,为高阳之国,方圆三百里。
这和基督教所称耶稣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是一致或至少相似的。
语言学上的证据:宫玉海表示,语言是考古的活化石。
从古代语言学的角度看,颛顼和耶稣其实是同一个名字。
一方面,根据古汉语中"四通"之法,"颛顼"又读作"瑞须";而"书"、"稣"也读作"须";所以"颛顼"又可读作"瑞稣"。
另一方面,"耶稣"在古希腊文中为Jesous,翻译成汉语为"约书亚"。
宫玉海在"中华文化中心说"中论证古希腊是颛顼之子"伯鲧"的封地,所以伯鲧和其后代对先王颛顼尊称为"颛顼爷",也是很自然的。
按照上古时代"一昭(东方)一穆(西方)"、"一幽(北方)一明(南方)"的培养、选拔接班人的原则,少昊(居东方)之后,应由其弟、居西方的昌意的大儿子颛顼接任帝王位。
据宫玉海分析,因为同居西方的古罗马人是黄帝重孙子,他们认为有权接班,所以千方百计不让颛顼接班,采取了"宁可错*一千,也不漏网一个"的极端措施,把当地与颛顼同时出生的婴儿全部*死。
但颛顼被人们藏匿起来而获救,他因此得名颛顼。
后来的基督教中耶稣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以这段历史为原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