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约有490万卡伦津人,占总人口的12%,而全国超过四分之三的顶尖跑步运动员都诞生在这个族群。
每100万名肯尼亚人中就有80人可达到世界级赛跑水平,而世界其他地区则是每2000万人中才有1人。如果仅统计卡伦津人的数据,结果会更惊人。肯尼亚跑进2小时20分的人数在1980年仅有1人,而到了2006年时已骤升至541人。
在肯尼亚人正式称霸全球长跑界之前,英国、芬兰和美国等传统长跑大国由于越来越富裕,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国民对其他体育运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而长跑方面的训练却越来越少。
从1983年到1998年,美国每年的马拉松赛成绩都在下降,跑进2小时20分的人数从267人直降到35人,英国从137人跌到了17人。2000年,美国马拉松赛成绩更是跌到谷底,竟然只有一人得到了参加悉尼奥运会的资格。芬兰的情况更惨淡,一个长跑者都没入选。
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在和平年代仍然能稳定发展国民的长跑竞争力。比如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的马拉松赛成绩始终保持着每年有100到130人跑进2小时20分。
由于拥有不同的祖先,卡伦津男孩和丹麦男孩在体型上表现出了区别:卡伦津男孩的腿长占总身长的比例更大,他们平均比丹麦男孩矮5厘米,但腿却长出将近2厘米。最关键的差距不在腿长,而在腿围。卡伦津男孩的小腿平均比丹麦男孩轻15%~17%。这一发现很重要,因为腿的运作原理类似于钟摆,钟摆末端的分量越重,摆动所需的能量就越多。
处于四肢远端的重量叫作“末端重量”,对长跑运动员来说,这一重量越小越好。也就是说,若从小腿肚到脚踝都很粗壮,那你是不可能在城市马拉松赛中获胜的。脚踝重量每增加45克,跑步时的耗氧量就会增加1%。丹麦科学家的测量结果显示,卡伦津人的小腿要比丹麦人平均轻500克左右,因此每公里能少消耗约8%的能量。
如果同样未受过训练,卡伦津男孩在跑步方面就会比丹麦男孩表现得更好。腿越长、小腿越细,跑步效率就越高。这两个因素分别起作用,而卡伦津人却两者兼备。即便是生活在城市的卡伦津男孩,也许其活跃性和有氧能力都不如丹麦男孩,但他们的跑步效率也天生高于丹麦男孩。可以说,每个被试的跑步效率都能通过小腿的粗细程度来预测。所以,对于丹麦和肯尼亚的实验对照组而言,无论是每周训练相同里程数,还是都不予训练,肯尼亚人在跑步效率上都展现了优越性。
如此一来,在摄氧量使用率相同的情况下,也就是在花费同样力气时,肯尼亚人可以跑得更快。这符合大家的认知,高水平赛事会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优胜劣汰。出色的肯尼亚运动员都有相当高的跑步效率,小腿甚至比未经训练的肯尼亚孩子还细。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