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辛弃疾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4-30 15:48:53

辛弃疾与陈亮

乾道元年(1165)秋冬之间,辛弃疾江阴签判任满,改广德军通判。来到南宋已然四年,时不我待,他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这十个方面,写成奏折,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大宋的战略战术。他觉得,宋人应该像喜欢芹菜一样,喜欢他的"十论",故名《美芹十论》,呈给宋孝宗。

奏折呈上去,就如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向何处了。直到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无意中翻到《美芹十论》,或许是被其中的巧妙劝谏所打动,遂决定召见辛弃疾。在延和殿上,辛弃疾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陈述宋金形势,说明收复失地的重要性,说他的《美芹十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皇上并不喜欢这口乡野农家菜,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只是把他调到建康,任司农寺主薄,以示皇恩浩荡。

得到器重,将理想寄于叶衡淳熙元年(1174)春,辛弃疾被辟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在江东安抚使叶衡手下办事。叶衡对他很器重,认为他慷慨有大略,堪当大任。这年六月,叶衡高升,赴临安任参知政事。辛弃疾在赏心亭为他送行,作《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一首: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在这首词里,他先巧妙地"捧"叶衡,说他是超脱俗世的高人,一登上赏心亭,无数青山都有话向他倾诉。进而描述自己的惨相,虽然满怀大志,却不受朝廷重用,头发都愁白了,委婉地表达出了自己求延揽的心意。

叶衡此时还不是丞相,辛弃疾却在词题中称他为"叶丞相",显然是一种奉迎的说法。事实倒是应了辛弃疾的吉言,叶衡年底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便向皇帝举荐了辛弃疾。宋孝宗看叶衡的面子,将辛弃疾调入户部,任仓部郎官。

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辛弃疾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5)

叶衡形象

这年六月十二日,叶衡又推荐辛弃疾出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镇压赖文政的茶商军,辛弃疾的文韬武略总算派上了点儿用场。他招兵买马,将茶商军包围在深山里,切断了他们与老百姓之间的联系。闰九月,赖文政眼看路绝粮尽,不得已出来投降。

辛弃疾自来痛恨变节之人,尽管朝廷赦令已经下达,他还是*了赖文正。茶商军平,辛弃疾被加封秘阁修撰。官阶升了,他的心情反而更加忧郁,因为叶衡被谤罢相。他的靠山倒了,每次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那个人都看不到了。

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辛弃疾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6)

辛弃疾形象

淳熙七年(1180)冬天,辛弃疾调知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正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春天的种子刚播下去,老百姓就眼巴巴地等着秋收,奸商却乘机囤粮,故意抬高米价。饥馑笼罩着城市乡村,终于爆发了平民强抢商人粮食的恶性事件。

辛弃疾向来信奉乱世须用重典,他以铁的手腕,挥舞大棒*无赦,逮住作奸犯科者,连司法程序都免了,全部斩首示众,很快就平息了乱局。但负面后果也很严重,监察御史王蔺弹劾他"用钱如泥沙,*人如草芥",意思是他用起钱来就像用泥沙,*起人来就像割草。第二年底,他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稼轩居士",宁静中不甘孤寂饶州城以北一里左右有一片空地,三面挨城,一面靠着带状的澄湖,是块天作地设的风水宝地。辛弃疾来此地视察工作时,一眼就相中了,便依地势,"高处建舍,低处辟田",修建了一座庄园,"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横八百有三十尺。"换算成今天的单位,超过十万平方米。而且,庄园里亭台楼阁皆备,池塘园林俱全。辛弃疾将庄园命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造庄园需要大量的钱,钱从哪儿来?有人可以替辛弃疾解释,说宋朝执行高薪养廉制度,安抚使月俸600万文,其购买力相当于48万元人民币。辛弃疾为官二十载,都是四品以上的大员,又善于理财,积蓄丰厚不足为怪。但宰相寇准那么豪奢,终其一生都建不起像样的房子,辛弃疾的官比他小得多,仅靠薪俸就能建起一座庄园?这理由显然不会让人停止怀疑辛弃疾钱财来路不正。

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辛弃疾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7)

辛弃疾形象

淳熙八年(1181)底,无官无职的辛弃疾来到"稼轩",做了一个躬耕的农夫。他亲手在带湖边上种下一排排柳树,并插上稀疏的篱笆。辛弃疾甚爱带湖,作词《水调歌头·盟鸥》,说他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

他爱湖而及湖中之鸥鸟,欲与鸥鸟结盟为友,鸥鸟却兀立水边苍苔,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一首词透露出辛弃疾摆脱了官场的烦恼,心情归于宁静,宁静之中又有几分孤寂与无聊。

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辛弃疾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