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大和赡养父母的出现,很多在外边混或者自己做生意的朋友都开始赋闲在家,同学聚会成了时尚。老家最多的就是小学和初中的同学,受时代局限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学历停留在初中阶段的退休工人。本来想着同学情谊不分贫富,处着处着味道开始变了。
第一次发生冲突是一个原来做生意的同学想把替下来的旧电视机送给亲戚,可轿车的后备箱不好装,于是想到了有个下岗后一直开三轮车拉客的同学,之前大家商量过以后有活儿都给他干,打了三次电话对方都直接摁掉了不接。等到对方晚上打过电话来直接一句话“有点儿晚了,明天吧”。这个做生意的同学受不了了,因为和对方已经约好时间,事情不大、但对两个比较繁忙的人来讲太麻烦,更重要的是十分钟的路程,早说他不能去雇个车也就十块钱的事儿,于是他联想每次聚会这位同学都会把自己买得上千元没喝完的红酒用垃圾袋装回家,我这么照顾你,你竟然这样对待我。当场打电话给我说以后聚会他不参加了。
谁都知道这里边肯定有误会,我两边劝了半天彼此都不愿意服软。从那以后,作为群主的我聚会费用不再和几个条件好的同学轮流买单了,直接改成AA了,但工友阶层的同学一下子少了三成。又过了一段日子,我们发现人家这帮工友同学其实经常AA聚会,但从来不喊我们参加,过去我们几个掏钱每次却喊他们,不友好的声音又多了一点儿。好在你让我光着膀子蹲在街上吃饭来来往往不断有熟人经过、我也不会参加、更不会像他们那样每次都拼酒到半醉才散,略有不快、也没人太计较、装作不知道算了。
但平衡很快被另一件事打破了。有个广东同学生意失败、老婆离他而去回来了。开始几次聚会大家都参加了,后来工友同学们又连续几次因为这个同学的事喊我们聚会,不是从广东回来就是生病了,反正只要这个同学有点事儿,他们就组织聚会。这下我们几个开始炸窝了,我们也经常从外边回来、偶然也生病,为什么你们不张罗给我们接风,况且之前我们已经反复请过你们很多次了。回请一次本属情理之中,没这个先例不请也罢。偶然请别人一次我们参加也说得过去。可为什么一年之中反反复复因为这个同学的事儿通知我们参加呢?而我们一次这样的待遇都没有过。要说这个被请的同学特殊还真说不上,五年级转学来的,只在一起二年不到,远不如我们同一条街道或者左邻右舍住着的同学更熟悉,很多人见面连这个同学的名字都叫不上。是我们不重要还是我们每次带去的上档次烟酒更重要呢?
经过这么几场下来,几个原来混社会的同学自己建了个群、不和那帮工友同学混了,太伤自尊了。可人家好像啥都没看出来,谁家有红白喜事照样喊我们参加。思来想去感觉问题出在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我们几个或是混官场或者混商场年轻时都是牺牲尊严换经济和地位的,现在反而愿意拿经济买回尊严;而人家一直是只要实惠不要尊严的,只是或多或少有点儿玻璃心,觉得和我们在一起有压力罢了。
既然这样,以后继续保持同学的友情、适当注意保持距离,可能是最好的相处办法了。毕竟,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可能相交。可见,每个人跳出自己阅历生成的圈子思维有多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