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洋务运动是十九世纪在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后,满清政府的自救行为,是一系列军事,民生,文化方面的西化举措。
古老而傲慢的天朝上国在全方位碾压自己的对手面前,终于意识到了自身的羸弱,满清决定引进西方世界的技术来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定。
在消灭了国内叛乱和稳定了国际形势后,清政府在一个大约三十年的时间窗口,以军事工业链和强兵为主要目标,民用工业为敛财手段,又兴办报纸,翻译外国文献书籍,努力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从1861年慈禧太后上台,恭亲王训练新军到1894年甲午海战输于日本,三十三年的洋务运动绝不是一无是处的,从中央到地方,大量的工厂和铁路出现,以西方世界的标准训练的新式陆军和海军也都出现在了国防序列中。
恭亲王,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的主持者,不管是出于维护自身权势的需要还是加强派系实力的考量,兴办的新式工业和学校都客观上改变了古老中国的面貌,洋务运动的意义绝不只是一大堆工厂和军械,为以后华夏的涅槃重生埋下了伏笔,它是伟大的运动。
一.自强:西方军事体系与军事工业是满清最直接的需要1.军队是政权稳固的基础
在经过了和太平天国长期的战斗后,洋枪队和开花炮弹之类的西方军事单位,对战局决定性的影响被清朝统治者看在了眼里,拥有英法一样的军队成了统治者最迫切的渴望。从皇帝到权臣,一支忠心的西化军队成为了最大的政治资本。
洋务运动的自强口号,就是强兵,强军事体系的意思,从恭亲王和曾国藩开始的操练新军到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满清的洋务运动浓重的军事体系重塑的风格是他重要的特点,清政府的统治者们本能地意识到了政权的最大风险就来自新式军队可能的政治诉求,他自然要将这样的力量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要将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整个洋务运动中,中央从军队到军事工业体系,大臣从军队到军事工业体系,都烙印上了浓厚的个人风格,这些军工厂和军队都在各个强力人物的掌控区域内,皇室的工厂在京津,湘军的在安徽,淮军的在上海,张之洞的在武汉。
2.新式军队的建立与军工体系的建立
1861年中国和英国的关系融洽,文祥和恭亲王请求税监赫德购买西方枪炮,建立新式的陆军和海军,早期的洋务运动大量的军械从西方直接购买,李鸿章就曾经在德国一次性购买步枪两万六千支。
1843年聪明的广东十三行商人就模仿制造出了西方的水雷,随后由清政府出资的大量军工企业出现在了神州大地,安庆军械所,天津机器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大型军工企业不但力求造出枪炮的蛋,还要造出机床等制造枪炮的鸡,这些巨大财力投入的企业,采用的封建衙门管理模式,不计成本的制造军队需要的器械。
陆军的军械装备情况是可喜的,从1865年到1873年,从前装滑膛枪到后装线膛枪,江南制造总局就解决了有无问题,对美国的林明顿枪仿造的成功,成为了陆军军工产品制造的顶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说到了民国,江南制造总局的水平都还没有被彻底的超越。
相比于陆军,海军的战舰技术性和专业性更强,洋务运动高潮的产物北洋水师,28艘主力舰艇中只有6艘是国产,其余22艘都是外购所得,国产战舰吨位小,火力弱,表明了高端的军工制造不是短时期内大量的行政和财政能力投入可以解决的,外购船只受到清政府财政水平的限制,没有长期合理的规划,这成为了甲午海战满清失败最直接的原因。
3.军事人才的培养
军事人才的培养甚至是比军事装备制造更急迫的事情,满清修建了大量的军事学堂,整个洋务运动期间达到了三十三所,天津的武备和水师学堂,江南的水师学堂,大量的中级军事人才如饥似渴的学习西方军事理论。
同时满清还从满族勋贵子弟中挑选少年,以做为以后新军高级军官的人选,值得注意的是,满汉之防的味道充斥在所有军官人才的培养事业中,这造成了几个军事培养体系并存,国家没有将洋务运动的力量整合。
二.求富:大量西方民用经济体系的引进1.钱袋子:仅次于枪杆子的满清命脉
满清在军事上巨额而野蛮的投入,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我们大可以把清朝的GDP世界第一的话当成玩笑,事实是,满清在洋务运动中的财政投入,很快的就捉襟见肘了。
1872年,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第一个民用企业,他在垄断的背景下,仅仅三年就给满清带来了一千三百万两白银的收入,矿业,铁路,电报等现代工业的基础单位也开始大量的出现。
左宗棠的兰州织呢局成为了中国纺织业的鼻祖,这个在西北影响力巨大的男人,领导以轻工业为钱袋子,用兰州制造局的枪炮武装起来的军队,维护了西北的国家利益。
2.电报与铁路
电报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从1886年到1895年,因为国防等事业的需要,从东北到西北,一个雏形的电报网络被构筑了出来,1876年的船政学堂开始开设电报学堂的课程,从国外聘请教授来传授电报学的原理和电报局的运营。
电报不但在国防工业中意义重大,他也成为了洋务运动中盈利最丰厚的单位之一,盛宣怀就认为,轮船制造和运输业以及电报业是利润最丰厚的民用工业,铁厂等则是最容易亏损的工业,他提议用电报的盈利来弥补工矿业的亏损,以维持某些特殊行业的长期投入。
铁路更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的组成单位,到今天我们还以国家铁路铺设的长度来衡量国家的现代化。满清的铁路建设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延缓在所有的工业门类中最突出,虽然西方出于扩张和控制的需要一直大力建议清政府修建铁路,甚至提出贷款,但是都被清政府拒绝。
1881年,甲午海战三年前,中国最早的铁路唐山到胥各庄全长22里的铁路才修建完成,然而这样的铁路不允许使用火车头, 而只能用驴马拖拽,铁路成为了洋务运动的一个短板,甲午战争中糟糕的机动运输影响了对威海卫的支援,成为了北洋舰队覆灭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人才的输出与报刊的兴办1.洋务运动中最早的留学生
洋务运动留学生中的詹天佑,成为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代表人物,其他人虽然名声不显,却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各个各行业技术架构上的中坚人才,1872到1875年的留美学生,1877到1897的留欧学生,成为了中国接触世界的第一批人才。
满清对留学生专业技术的重视,希望他们精通某门学业,使这些人大都成为了技术大牛,虽然后人以苛刻的眼光认为他们大抵是平庸的,只不过多了几个翻译,笔者却认为这些人是黑暗的中国科学界的第一缕微光。
2.报刊的兴起
报刊作为中层人民了解时局的窗口,洋务运动的申报和万国公报就是那个时代开启民智的第一个尝试,西方的哲学思维和政治理念蕴藏在报刊的文章中,对思想禁锢到几乎变态的清朝文化界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大量的西方著作译文的出版,更是给东方的儒家学子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都带来了清新的凉风,中国改革的苗头就隐藏在了这些报纸的豆腐块文章中,满清最害怕的政治改革已经不可避免。
结语: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被打疼了,被打怕了的直接后果,它所提出的自强求富口号就是在军事和民用上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全盘照搬西方体系的呐喊,满清这样昏庸的政权,在生死存亡的问题上感觉是敏锐的。
可以说,续命就必须要改革,从江南制造局到兰州织呢子局,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轮船制造到电报局,满清贪婪的不计成本的想构筑一个西方世界为模板的军事和经济的体系。
洋务运动的娇子,它的集大成者北洋舰队的覆灭,意味着洋务运动在和明治维新的战斗中败下阵来,其原因是复杂的,因为失败而全盘否定洋务运动是可笑的。
无论如何,这些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能够按捺住心中的惶惑与不安去接触现代自然科学都是可敬的,满清的自救行为虽动机不纯,客观上给中国的现代化埋下了第一颗干瘪的种子,它是值得用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的。
参考资料:
《洋务运动浅析》
《洋务运动现代化启示》
《李鸿章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