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封面
《剑》中“剑”:独具匠心的道具设置
文革后期出版发行的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剑》,是一部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崇高精神的好小说。我于当兵之前拜读过,印象深刻,书中主人公、志愿军侦察英雄梁寒光极为崇拜。前些天整理书橱,我把它翻找出来,归进“再读”类图书中,重读了一遍。除了原来的感受,更觉得作家杨佩瑾在书中对一个道具——“七星短剑”的设置,确实独具匠心,令人拍案叫绝。
《剑》的基本故事情节是:抗美援朝后期,美军和李承晚军队假借停战谈判,暗地调兵遣将,部署“眼镜蛇”重炮部队,企图突然袭击中朝军队,捞取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好处。我志愿军某师侦察队队长梁寒光和他的战友们,在朝鲜游击队和朝鲜群众的配合下,两度潜入敌后侦察,终于找到美军“眼镜蛇”重炮部队,并在敌军即将发起进攻前,呼叫我军炮火先敌开火,把“眼镜蛇”打成了死蛇。
在《剑》中,志愿军侦察小分队到敌后与朝鲜游击队联络,暗号就是“剑”——一柄紫铜剑柄上镶有七颗金色小五星的短剑。
本来,“七星短剑”只是比普通匕首略长一点的一柄短剑,只是起一个接头暗号的作用,但经过作家的精心构思和创造,这柄剑完全超越了普通的道具功能,发挥了巨大的能量,被赋予了非凡的寓意和意义。
《剑》插图:金昌英临危赠剑。
“剑”的第一次亮相,是志愿军侦察小分队第一次潜入敌后的雨夜,志愿军巧遇朝鲜人民军战士金昌英。金昌英企图穿越火线送情报,被李伪军特勤宪兵大队发现后一路追*,身负重伤,奄奄一息。正当一名李伪军以为金昌英已经身亡、俯身察看时,金昌英挺身奋起,挥剑手刃敌人。牺牲之前,金昌英交给志愿军一份染血的地图和这柄短剑,告诉志愿军,他们发现了美军“眼镜蛇”重炮部队,要梁寒光他们以这柄剑为联络暗号,去与朝鲜游击队联系。这时,第一次登台的“剑”,夜色中默默闪耀着凝重的光亮。
这以后,“剑”就接连不断在小说中出现。《剑》全书共六章加一个尾声,章章有“剑”的身影。
志愿军师长握着短剑,为金昌英的英勇与接下来的任务深沉凝思;
金昌英的妈妈善子大娘听说儿子以身殉国,捧着短剑双手颤抖,犹如对着儿子轻轻说“好孩子,你放心吧”;
《剑》插图:“七星宝剑。”“东木(同志)!”
朝鲜游击队女战士李青姑接过从未谋面的志愿军战士递来的短剑,就眼里涌出喜悦与泪花,激动地喊“东木(朝语:同志)!”……
就是这柄短剑,梁寒光时常把它掏出来,在对短剑的不断凝望中产生力量、勇气和智慧;
志愿军侦察班长周良才在抵近美军“眼镜蛇”重炮部队时,为了防止被美军巡逻队发现,用短剑无声无息却又干脆利落除掉身旁的敌人;
志愿军战士王振华与到处搜捕我侦察兵的李伪军特勤宪兵大队长、凶残狡诈的李承义第二次狭路相逢,用短剑连连刺*,毙掉敌顽……
作家在《剑》中将“剑”的出场设计得最为神奇闪光的,是在志愿军战士王振华与朝鲜人民军战士战场相遇。班长周良才牺牲了,王振华身带班长血写的标明“眼镜蛇”炮群坐标的地图寻找梁寒光,却意外发现李伪军们身穿朝鲜人民军制服在伪装骗人,这导致王振华遇到真正的身着人民军制服的朝鲜游击队也不敢相信。王振华拼命与人民军战士格斗,手执短剑愤怒厮*,不料手碰岩石,短剑掉落。人民军战士捡起“金昌英的短剑”后,立即怀疑对方身份,用另一套联络暗号三声杜鹃啼叫联系。
一柄短剑,“当啷”一声,关键时刻解除误会,使事情拨云破雾,峰回路转。
不止于此!
作家将书中的“剑”,不仅是作为联络暗号、*敌武器,他还将志愿军侦察小分队的代号,命名为“剑”;将志愿军侦察小分队与朝鲜游击队见面联络的第三套联络暗号,设计为寻找草药“七星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