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长江入海口的演变过程,古代长江入海口地图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7-07 01:53:10

江东是如何演变为江南的?

项羽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何为江东?何为江南?

广义的江南,顾名思义,即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湖南、江西、皖南、苏南、上海、浙江区域皆谓之江南。

今人的江南概念和古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江东是如何演变为江南的?下面层层剖析。

一、历史沿革的演变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公元前335年,楚灭越,在吴越故地置江东郡(郡治吴,今苏州),辖今苏南、皖南、浙北地区,后来江东郡成了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上海简称“申”即源于此,这应该是“江东”名称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司马迁《史记》载舜“葬于江南九疑”,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宁远县一带,前文《历史地理说“泛楚”》曾提到舜南巡葬于九嶷山不能为信史,本文不赘叙,《史记》载项羽“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乌江自刎,太史公《史记》中分别说到了江南和江东。

先秦至六朝时期,长江中游南岸的今湖南、江西称为江南;而长江下游(起于今江西九江湖口)东南岸的皖南、苏南和浙北区域谓之江东。

看看长江地图就知道,长江从今天江西九江湖口至江苏南京一带,长江是西南、东北的走向,今人又称之为皖江,因为清代有了安徽省,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称之为楚江,此乃吴头楚尾之地,曾是吴国、楚国故地。

东吴、东晋及南朝时期,都城建康(今南京),经常被称为江东、江左,因为东为左,西为右。三国时期孙吴还被称为江表,前几年热剧《琅琊榜》中胡歌主演翩翩公子“江左梅郎”,该IP剧的背景就是六朝时期的南梁。

历史时期长江入海口的演变过程,古代长江入海口地图(1)

长江地图(摘自:地图帝)

到了唐代,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设置了江南道,成为天下十道之一,江南道辖整个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今重庆、湖南、江西、湖北南部、皖南、苏南、上海、浙江区域。

历史时期长江入海口的演变过程,古代长江入海口地图(2)

程光裕、徐圣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个江南道面积太大了,733年,唐玄宗终于将江南道分置出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还有黔中道,今天的江西就是这个江南西道的简称,所以“江西”也是被历史玩坏的名称,顾名思义江西应为长江西岸,即今天江淮之间,秦汉三国时期也确实如此,江西、江右,所以今江西的名称因缩写带来了尴尬,还是叫“豫章”比较准确。

历史时期长江入海口的演变过程,古代长江入海口地图(3)

唐,江南东道,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历史时期长江入海口的演变过程,古代长江入海口地图(4)

唐,江南西道,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分置之后,764年又从江南西道中分置湖南观察使(即湖南道),至此唐代中后期,江南的概念就不包括今湖南、江西,江南的概念移至到了长江下游的南岸,即今皖南、苏南和浙北区域,也就是说,唐之后的江南与先秦六朝的“江东”地理概念重合了,完美实现了江东演变为江南。

接下来宋元明清,虽然行政区划的名称不一,但江南所指称范围没变,即长江下游的南岸的苏南、浙北和皖南。

历史走到了满清入关,入主中原,看着富庶的江南省“GDP第一大省”,税赋占全国1/3,科考上榜人数占全国近半,心中不安的康熙1667年就硬生生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即江苏省和安徽省,但安徽省府长期留守南京,不去安徽省府安庆,所以南京有了今天网络“徽京”的戏称。

古代统治者行政区划遵循“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交错)”八个字,山川形便就不多说,“犬牙交错”透露着满满的统治者腹黑,比如汉中隶属陕西,可以牵制四川,以防“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天府之国割据。

江苏安徽的分置建省也是充分体现了“犬牙交错”思想,地跨长江、淮河,秦岭淮河又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以北、江淮之间、长江以南,基本上都是三四个民系,吃大米的、和吃面食的、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还有徽州语、赣语,搅和在了一起,人文特征、方言和生活习俗迥异,所以今天网络戏谑“散装江苏”,江苏“十三太保“,”散装安徽“。

散装省份的地理文化印象的辨识度往往是模糊的,缺乏统一的地理人文概念。

江苏安徽分置,明清时期环太湖流域的“富贵温柔“,开始出现了狭义的江南“八府”概念,即苏南、上海、浙北杭嘉湖区域,没有了穷亲戚皖南就算了,甚至也没了“风骨”的绍兴,这种狭义江南概念说法的根本原因是苏杭上海的崛起,南京地位骤降。

从大历史视角,江南应是江东的传承。

二、长江入海口的变迁

二千年前的秦汉时期,今天的江苏有1/3还淹没在海平面下,东部沿海很多区域尚未成陆,上海还没有南京路和外滩,只有松江一带成陆,古时的长江出海口在今镇江(京口)、扬州(广陵)一带,像喇叭口,西汉文学家枚乘在镇江北固山观海潮,曾写下“状如奔马,声如雷鼓”,后因泥沙淤积,长江入海口不断东移至崇明岛,在唐朝中叶之前,长江的广陵潮比钱江潮更加波澜壮阔。唐朝有位非著名诗人王湾写了《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潮”、“海”,古人言古更可信。

历史时期长江入海口的演变过程,古代长江入海口地图(5)

秦汉时期的长江入海口

所以说,先秦至六朝时期,看看“大江东去“的长江,长江从今天江西九江湖口至江苏南京镇江一带,长江是西南、东北的走向,南渡长江大多在今长江安徽段,因为镇*已经是长江入海口了,面对西南东北的走向的长江,所以“江东“的叫法理所当然。

长江入海口的变迁,所以,三千多年前的“泰(太)伯奔吴“之处不可能在今无锡梅里,不合逻辑,只是后人纪念先祖罢了,大概率在今宁镇、马鞍山当涂一带,湖熟文化遗址就是田野考古证据,而太湖流域属马桥文化范畴。

“泰伯奔吴“本身就存疑,司马迁《史记》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句通“勾”[gōu],后来周武王封为吴国,之后吴国都城不断东渐,最后才是今苏州。

古汉语句通“勾”[gōu],句吴、越王勾践、高句丽… …,所以道教名山茅山所在地的江苏句容,句应念gōu,而非jù,历史和文化有时候以讹传讹,也算娱乐精神吧!

唐以后长江入海口东移,由于大运河的开通,镇江成为新的渡口,随之,江南称谓理所当然。

三、江东、江南的文化地理印象

今天江南的文化地理印象起源于唐朝,这个后世的江南就是悲情英雄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言中的江东。

中华文化滥觞于黄河流域、中原河洛,但历史走到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礼崩乐坏,华夏正统文化岌岌可危,中原衣冠南渡,幸亏江东之地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南迁,让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东晋和南朝有种独特的“侨置”州郡县现象,谓之“侨寄法”,如南豫州、南徐州、南兰陵州,今安徽马鞍山的博望、湖阳、新市等等皆是“侨置”地名,将中原地名随着移民同时带到了江东,怀念故土的同时,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彰显归复失地的决心。

中国历史上每次朝代更迭,人口损失基本上都在六七成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九成,最惨的三国时期全中国人口仅有几百万,不及千万,如此低的人口基数,文化的传承是岌岌可危的。

所以永嘉之乱,中原南渡,江东承载了中华文化,司马氏和琅玡王“王与马,共天下”在江东创立东晋,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东山再起“淝水之战”,江东的东晋和南朝创造了灿烂的六朝文化,可谓“文章锦绣地,富贵温柔乡”,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言,南北对峙之后南朝文化“南渡北归”开始反哺中原,继而宇文泰创立了胡汉杂糅的“关陇集团”崛起,先后建立北周、隋、唐,亲戚关系的杨坚和李渊皆出自关陇集团,复兴华夏文明,开创了大唐盛世,备注一下,此处是否忽视了留守中原胡汉杂处的崔卢等“五姓七望”士族。

庙堂之外的江湖,唐朝的诗人们也是因为迷恋着六朝文化、王谢风流,尤其粉谢灵运、谢朓叔侄二人“山水诗”,才子们开启了“浙东唐诗之路”,其实还有条“皖南唐诗之路”,还有被杨坚荡平的南京城“金陵怀古”,浙东、皖南山水如画皆是“文章锦绣之地”。

为啥是浙东,因为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东山再起,皆在绍兴,中原士族王谢为何蛰居于浙东的会稽山阴(今绍兴)?因为江东土著世家“顾陆朱张”等都已占据了江东好的地方,作为南渡而来的王谢士族只好选择远离建康(南京)的绍兴,有点类似于粤闽赣交界处的客家人作为后来者只好大多在山区,因为先前的广府人已占据富庶的珠三角,潮汕人则依傍大海。

王谢既然蛰居于浙东绍兴,所以唐诗人们就从浙东开始了“浙东唐诗之路”,所谓“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还有那位谢公屐的永嘉太守谢灵运“山水诗鼻祖”。

“皖南唐诗之路”主要人物就是“诗无敌”李白,泾县桃花潭、宣城敬亭山、黄山、九华山、池州秋浦河… …,李白一生恃才傲物,却唯独对谢朓推崇备至,李白曾说“一生低首谢宣城”,甚至死了也要和“小谢”在一起,曰“宅近青山同谢朓”,最后李白终老于安徽当涂青山。

历史时期长江入海口的演变过程,古代长江入海口地图(6)

浙东唐诗之路

永嘉中原南渡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大移民,之后的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宋室南渡,都是中华文化的屡次南迁。

数千年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不断东渐、北迁,文化和经济中心却是反向的,而是南迁。

六朝的江东可谓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明清的江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偏安江南一隅创造的徽文化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粉墙黛瓦,山水相依如诗如画。

先秦至六朝的江东演变成明清的江南,中国文化的渊薮之地,诗性和审美是江南的文化地理印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