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风雨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7-31 16:57:20

按语

最近热播的《庆余年》中,主人公范闲在一次诗会上,借用杜甫的《登高》将其他人的诗比了下去,看到大家崇拜、惊叹的神情,范闲很是得意,在心里念叨“这首登高,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你们一辈子也别想写诗了。”


登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风雨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

《庆余年》剧照

在这样一部热播剧里,主人公拿出杜甫的一首诗张嘴就说是古今第一,是不是编剧乱写剧情?这个还真不是。这句话确实有人说过,而且不只一个人说过。明代胡应麟在他的著作《诗薮[sǒu]》中非常推崇杜甫这首《登高》,说它是“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第一”。清代杨伦也称赞这首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除了杨伦、胡应麟以外,很多研究杜诗的专家也非常推崇这首《登高》,他们喜欢这首诗的方式是区别对待。杜甫写过一组诗,名字叫《九日五首》,九日就是指重阳节,九月九日。这组诗一共有5首,而这首《登高》恰好就是其中的一首。可这首诗写得太好了,远远超过了其他4首,所以专家学者们在选编杜甫诗的时候,就将这首《登高》单独列出来,以示区别。

说了这么多,杜甫这首《登高》确实是好,人人都觉得好。可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呢,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它的独特魅力。

首先,这首《登高》在形式上很杜甫

律诗,有八句,两句叫做一联,一首律诗就有四联,随着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律诗形成了中间两联对仗,首尾两联不对仗的传统。但杜甫却在他的律诗创作中,写出了很多通篇都对仗的律诗,可以算是他的诗歌特色之一,这首《登高》就是其中一首。

我们用常规的律诗做一下对比。

一般形式,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不对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仗)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对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不对仗)


登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风雨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

四联都对仗的形式,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对仗)

对仗就是语言的对称之美,它会使诗作更加精致、充满建筑美感。但对仗的使用也会让人觉得不够自然,如果使用不当会让人觉得有点炫技巧,而缺乏了感情。

杜甫,作为个中高手,在诗歌的形式上力求尽善尽美,使用了技巧,又让人觉得非常自然,形成了他独有的特点。这首《登高》在对仗的运用上可称作完美。

其次,这首《登高》造境极佳

诗歌是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夸张、比喻、想象的手法。不过虽然诗歌艺术高于生活,但它又是源于生活的。顾随先生在《驼庵诗话》中说到:

一切世法皆诗法。诗法离开世法站不住。人在社会上要不踩泥、不吃苦、不流汗,不成。此种诗人即使不讨厌也是豆芽菜诗人。粪土中生长的才能开花结籽,否则是空虚而已。 在水里长出来的漂漂亮亮的豆芽菜,没前程。


登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风雨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

顾随先生

杜甫在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既有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又有一种大的、广角的姿态。可以说,既有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升华。《登高》写作时间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当时在夔州。诗通过登高描写的景色也都是夔州的景色。尤以前四句突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正紧,天空高远,猿声悲哀;沙渚凄清,沙滩雪白,鸥鸟不住的徘徊。诗的开头便是“风急”,这不光是景物描写,更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匆忙、漂泊之感。古代的夔州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诗中处处都是实写。杜甫在诸多的夔州景色中,选取了天、风、渚、沙,构造了一种秋日的精美图画,而猿啸、鸟飞在这画面中有声音有动作,又为这幅夔州秋景图增添了许多生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翻动着一线峡天滚滚而来。这一联是名句。表面上是在写景,但景中已经包含了深情。“无边落木”是秋日来临,落叶纷纷落下,我们无法阻挡,“不尽长江”有一种雄浑的力量,那种力量我们依然无法阻挡。

杜甫将眼前的夔州景色,通过选取和提炼,将深沉厚重感情熔炼其中,写出了既有夔州地域特色(不架空)、又不拘泥于夔州的写景造境佳句。


登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风雨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

最后,这首《登高》很有身世之感

如前所述,诗的前四句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已经传达出了壮志难酬的感情。但要在这首诗中摘取最能表现杜甫身世之感的句子,当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下杜甫写这首诗时所经历的人世艰辛。

公元765年,由于好朋友严武的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只得离开了成都草堂,一路途径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不停地辗转漂泊。当他到达云安的时候,因为生病不能再继续走了,才做了短暂的停留。到了766年的春末,杜甫达到了夔州。因为疾病缠身,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在夔州期间,杜甫写了400多首诗,占如今杜甫存诗的三分之一。这首《登高》便是多病的杜甫在如此境况下写出来的。了解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再来回看杜甫这两句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的我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天涯,到了晚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万里悲秋,百年多病。一句空间,一句时间。在这样一种时空中,杜甫是多病的,是离家的,是在外漂泊的,“独登台”又是寂寞的。这两句诗不仅仅是杜甫当时对自己身世之感的描写,在某种程度上,也上升到了人类共有的感情。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不足百年,欢愉短暂,却要经历那么多的忧患、离别、困苦、疾病,甚至连偶尔让自己“醉一下”的权力都因为身体老弱疾病而不能实现了。所以当杜甫发出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牢*时,我们的内心也不免被猛地刺痛了一下。

这种感觉,是超越时间的,是永恒的。

结语

形式上四联对仗的运用,内容上夔州景色的提炼描写,结合着古人悲秋的诗歌传统,杜甫用他的沧桑经历,感喟晚年境遇,给我们留下了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的名篇。

在那个登高的瞬间,我们和杜甫一起,看到了人世的渺小,看到了自然的永恒,看到了不一样的萧瑟秋天。

(本集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