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ChatGPT引爆了AI热潮后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模型占据了C位。
国内外总计有30多款的大模型集体亮相,其中既有来自企业巨头华为、百度、阿里、京东等,推出的通用大模型,也有来自清华、复旦等学院派的大模型,另外还有不少创业公司也加入了“战局”,可以说“厮*”尤为激烈。
有调研显示,市场实际上参与研发大模型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60家,一场“百模大战”就此开打。据预测,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11亿美元,人工智能将进入大规模落地应用关键期。
那么,大模型究竟“大”在什么地方呢?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的张浩教授认为,一是需要大数据来训练、来驱动;第二是模型的规模大,比如网络规模是非常大,层次结构也很复杂。第三是我们将来能够用到的场景是比较复杂的。
“现在正处于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高峰时候,大模型将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里程碑的成果。”张浩表示。
专门从事大数据模型研究的中科闻歌上海公司总经理王琛博士则表示,目前的“百模大战”是大势所趋,因为正好数据、算法、算力、场景都赶上了“红利期”。尤其今年的“数字中国”又把人工智能提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家慢慢接受了。在这个情况下,场景的需求也增大了,大家就开始寻找跟这些技术支撑的结合点。
在节目录制现场,王琛还带来了公司新开发的大模型产品“雅意”,与主持人互动。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雅意”对答如流。专家表示,计算机比人还要灵活,而且还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过目前的大模型产品,因为每次互动搜索到的数据不同,因此每一次都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目前,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梯队。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1.35万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企业4489家,约占三分之一。不仅仅是企业够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也十分明显。从顶层设计上看,长三角区域已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和前沿理论研究平台应用创新平台 重大算力服务平台”的多层次全链条覆盖的AI创新体系。
对此,中科闻歌上海公司总经理王琛博士给出了一组数据,对比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各自的优势所在。目前发布的103个大模型的平台中,北京占48家,上海占32家。有一个特征就是,北京以通用性模型为占主导,包括清华系的、中科院系的,还有百度。长三角这块,主要是应用场景、垂直领域的,生物医药、金融、智能网联汽车,这些在垂类场景的排名TOP3的集中落地点,都在长三角。
不过,长三角仍需重点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向产品化、商品化、市场化延伸。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应用场景,特别是重点行业场景的开放,使我们的人工智能这些大模型企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的张浩教授表示,关键还在于基础工作。我们好多东西“卡”在老外手里,比如专业软件,芯片等,确实需要更多的企业去研发,要勇于尝试、勇于实践。
“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让大家看到了国产大模型的快速崛起,而这还只是一个序幕,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人工智能的产品,接近我们的生活,服务于老百姓,同时也服务我们工业企业的和所有产业的发展。”张浩补充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贺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