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如何发展形成的,红楼梦怎么流传下来的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0-28 18:12:11

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很多,但是从一个人的一部书演变成为一门学问的,恐怕当非“红学”莫属。这一方面是因为这部书所包含的内容真是包罗万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所引起的争论也最多。现在,它已经和甲骨学、敦煌学一起合称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显学了,甲骨学代表夏商时期的文化,敦煌学代表大唐盛世的文化,红学代表大清的康乾盛世的文化。

刘梦溪先生的《红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是一部颇具规模的“红学概论”,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红学”的几大主要派别。一般认为,“红学”可以分为三派,即“考证(据)派”、“索隐派”和“小说批评(评论)派”。

考证派主张“自传说”,通过家世考证,研究作者生平在小说中的渗透程度,以胡适、周汝昌等人为代表。代表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考证作者家事)、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具体考证)等。在“红学”中这一派的影响最大。

再说索隐派,这里的“索隐”,其实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影射”,它从民族主义和政治方面阐证本事。这派以蔡元培等人为代表,代表作有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还有王梦阮的《红楼梦索隐》等。

第三派则是小说评论派,它认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应该把它作为一部小说来研究,它以王国维和俞平伯等人为代表。代表作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等。建国以后,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1954年)受到了*的肯定,被认为是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文革中属于“逍遥派”的冯其庸,手抄《红楼梦》全书,在一个沉沉的雨夜里,全书抄毕,有感而发:

《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

1982年版《红楼梦》的校注工作,历时7年,总负责人就是冯其庸先生。

《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它也必定要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描写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作为小说中的人物,都应当会有原型,当然也会有虚构,“小说评论派”的基本观点应该是不错的。

“考证派”的“家世说”,认为贾宝玉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回忆,贾宝玉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作者的妻子许芳卿的原型是史湘云,她更是作者的助手,在书里做了大量的批语,她就是脂砚斋(这个观点是周汝昌先生提出来的)。

至于“索隐派”,说它是一部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说,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蔡元培持此观点)而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则认为它依据的本事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宝玉影射顺治帝,黛玉影射董小宛。还有说贾宝玉的原型就是纳兰性德的,不过因为经不起推敲,现在差不多已经快要忘记了。还有说贾赦、贾政、王熙凤影射“摄政王”,看起来倒也还有些道理。不过他们提出来的一些证据,往往经不起进一步的分析,我们也就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了。

红楼梦是如何发展形成的,红楼梦怎么流传下来的(5)

俞平伯先生有一部《脂砚斋红楼梦辑评》,是1957年上海的“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么早的版本,现在已经是很珍贵的了。它把属于脂评的五个本子——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和戚蓼生序本上的评注,都汇辑起来加以校订,为研读《红楼梦》和脂评的读者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批注所依附的原书正文都很简略,这固然也是为了节省篇幅,可是总感到不太能把握这个批语是在什么语境下写的。

去年暑假期间,我在市图书馆看到了一套《〈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上下两册,霍国玲、紫军校勘,人民出版社2013、2014年出版。为便于现今读者阅读起见,它将原书中的通假字都改成了现在的通用字。不过有些地方的标点却未必恰当,其中还有个别错别字。全书所有的脂评都用红字夹录,其中有的则以页注形式给出,特别醒目。

看正文,同时看脂评,是一个完整地了解《红楼梦》全貌的好方法,这是该书的一个特点。其正文以有正书局石印的戚蓼生序本为底本,同时参照了庚辰本等其他早期抄本作为参校本。“戚序本”也是早期抄本中比较成熟的一个本子,它比庚辰本要晚,但是比较完整,庚辰本就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

按照两位校勘者的说法,《红楼梦》这书先后有过五个书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情僧录》和《红楼梦》(应该还有一个名字《金玉缘》),而真正做过正规书名的大概只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红楼梦》三个。原来的书名是叫《石头记》的,是在高鹗和程伟元续接了后四十回以后,才定名为《红楼梦》的。他们也认为原书是写完了的,不过却认为原书是一百一十回,作者抽去了后三十回后,只余了八十回。

这书在开始时就是有批语的,这也是很独特的,说这是本“奇书”,一点也不为过。而有些批语还是作者自己做的,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可以说更是绝无仅有。作者自己加批,可能是言犹未尽,也可能是怕读者没有领会作者的用意,可谓用心良苦。难怪有人说,作者其实是写了两部书,一部是呈现在字面上的,一部是背后所隐含着的史实,这可能是由一定道理的。

红楼梦是如何发展形成的,红楼梦怎么流传下来的(6)

脂砚斋的批语有三千多条,畸笏叟的批语都落款的也有88条。有回前批(或者叫总批)、夹批(及正文中的双行小字批)、回后批(也叫回后总批)、眉批、侧批。脂砚斋是谁?畸笏叟又是谁?按照校勘者的意见,脂砚斋实际上是三个人,包括曹雪芹本人、他的第二任妻子刘惠兰和第三任妻子许芳卿,而畸笏叟则可能是曹雪芹的堂兄。现在一般认为,脂评中有些确实就是作者自己写的,有些批语甚至很难确定是不是正文。第七十八回“芙蓉诔”前有批语:

诸君阅至此,只当一笑话看去,便可醒倦。

非作者是不会这样说的。可有些又绝非作者本人的意思,比如对袭人的态度,这个脂砚斋对袭人颇有好感,而这与作者本人的态度又不尽不同,书中有些情节甚至有指摘袭人的意思。另外,批语也不少的畸笏叟又是什么人呢?你看他自称“叟”、“老朽”,可见他或许应该是一个曹雪芹的长辈,所以考证说他是曹雪芹的堂兄也是可能的。现在这些都尚属一家或几家之言,学术界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除非有新的资料被发现。通观脂批,如: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

可见这个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关系是很近的,堪称作者的知音,考证说她就是史湘云,那是极有可能的。

红楼梦是如何发展形成的,红楼梦怎么流传下来的(7)

*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这是很有道理的。我觉得,不但要系统地通读五遍,而且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反复精读。你会发现,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书的理解和感悟可能差别很大。

年轻时我们读红楼,关注的是宝黛爱情,是宝黛和晴雯的叛逆性格。等到我们经历了一些世事的艰难、生活的复杂、人心的难以捉摸和人生的多变诡异后,就会对书中的“好了歌”深有体会,深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就不会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又还无”感到不可理解。

有的人今天还颐指气使、不可一世,转眼间就沦为穷困潦倒、人所不齿。有的人昨天还默默无闻,不受待见,今天却一鸣惊人、鹤立鸡群。人们感叹,世事风云变幻,难以预料,这世界是越来越看不懂了。其实,世界的真相就在这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是人生的必修课;“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是“物极必反”的正常规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不到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早岁那知世事艰”,生活本来就是不容易的。有如歌德的《浮士德》上所说的那样:

这便是世界:上昇又下来,时常滚着在。

《浮士德》郭沫若译本第一部118页

人生就是一曲《好了歌》,浸透了禅性,充满了“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一个人需要有足够的定力,才有可能不被这滚滚红尘所淹没。所以,儒家才要我们“正心”,佛家才要我们“放下”,道家才要我们“守拙”。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语文的时候,总要先分析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又是什么呢?确实,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小说,人们可能会有各种解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我看来,《红楼梦》的“色空”主题是很明显的,“好了歌”和“好了歌解”就是这个主题的集中反映。

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心经》中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里的“色”不仅是指颜色,也是指包括肉体在内的一切可感知的物质实体。那么这里的“空”又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至少可以有如下这样的理解:

①按佛学的本意理解: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一切都是瞬间,转瞬即逝。“诸行无常”,“无常”就是“空”;

②按科学理解:它有如物理学中的“真空”,真空不空,充满了物质就等于没有物质。按狄拉克真空理论,没有任何实物粒子的真空其实是充满了负能态电子的大海,在没有激发出电子留下空穴——正电子之前,是观察不到任何粒子的。用佛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它是“理空”而非“事空”;

③按哲学理解:它相当于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也称为“自在之物”),它是没有任何性质的。“自在之物”不是物,而是“空”。用佛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色空=性空≠相空。

概括说来,《红楼梦》中的“空”,那是一种把“看透了”也看透了的“空”,是在一个更高境界上理解的“空”,是一种“满眼空花,花不迷人人自迷”的“空”,它是事物向本质的回归,而不是消极遁世的虚幻。

红楼梦是如何发展形成的,红楼梦怎么流传下来的(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