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懂了《红楼梦》,也就读懂了人生。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闲居无聊,饭后出来闲步,偶至郊外。见一破落庙宇,有额题曰“智通寺”,门傍一副旧破对联云: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当时贾雨村就认为:
“文虽甚浅,其意则深。”
这里有什么深意呢?须知,人性在本质上是贪婪的,而“福祸无门,惟人自召”,这就是对我们的警示,发人深省。《红楼梦》的第七回有一个“回前总批”:
苦尽甘来递转,正强忽弱谁明?惺惺自古惜惺惺,世运文章操劲。无缝机关难见,多才笔墨偏精。有情情处特无情,何是人人不醒?
人们忙着占有,忙着争夺,殊不知终究是“反认他乡是故乡”。
刘再复的《红楼梦悟》中有这样的评论:《三国演义》太多“机心”(权术与计谋),《水浒传》太多“凶心”(血腥味太重),《封神演义》太多“妄心”(胆大妄为),只有《西游记》和《红楼梦》让人喜欢,愈读愈感到亲切。《西游记》具有童心,但它是神怪小说,只有《红楼梦》,真正具有常人的“爱心”。贾宝玉也有孙悟空似的童心,它经过少女的洗礼与导引,又升华成为人世间的大爱与大慈悲之心。因此,《红楼梦》的精神境界比《西游记》又要高出一筹。
过去还有一种说法,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在年少不太懂事的时候,容易为讲所谓的“义气”而出事;老年人也总有“老谋深算”之嫌,更容易被那些充满了算计的争斗所强化。《红楼梦》这样一部小说,它并不以情节见长,而是贯穿着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以及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读起来就特别引人入胜。法国有一位名叫勒纳尔的女士在谈李治华翻译的法文全译本《红楼梦》的阅读感受时说:
这部著作看不得啊,只要书一上手,那就什么事都被耽误了,拿起来放不下。
一语道出了人们对这部书的喜爱。
台湾著名文化学者蒋勋说道: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一本书可以永远留在身边,一读再读,在一生的不同阶段给你感悟、启发,给你反省、思考的吗?
《蒋勋说红楼梦》序言
不消说,这书一定就是《红楼梦》。《红楼梦》成书至今已经过去250多年了,这段时间里,近现代科学技术在大踏步的前进,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人性的水平却并没有多大的提升,早年间人性中的那些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对立与斗争,不但没有减少,有些甚至是更为激烈和复杂了。看来,人性的升华即便可能,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是蒋勋说得好:
从三百年前曹雪芹的时代到今天,外在的世界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是重要的是,一个人在知道更多的污秽的事之后,内心还有那个洁净的坚持。不管社会的污浊到什么程度,心里面总有一个花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