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推动陆海联动发展,帮助内陆腹地打破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束缚,摆脱“发展洼地”的宿命。一批内陆城市乘势成为开放新前沿、商贸新枢纽,重庆便是其中的代表。穿梭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与连接中国西部腹地和东盟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这里无缝衔接,将欧洲、中亚、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中欧班列,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重庆以比海运节约20多天的时间将产品运抵欧洲市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 中欧班列”模式,东南亚生产的无纺布、打印机送达欧洲的物流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陆海空立*通网络为全球供应链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以中国郑州为节点的“空中丝绸之路”,意大利服装、智利车厘子、菲律宾黄鳝分发至全国各地,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生活用品、机械设备被运往世界各国。截至2023年6月底,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已超过7.3万列,发送货物近700万标准箱。超过100个国内出发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中欧班列为世界经贸往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完善能源互联网络
目前,全球仍有12亿无电人口。在巴基斯坦这样饱受电力短缺之苦的国家,即便是大城市,每天停电时间也曾长达10小时。
为确保能源这一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生命线,中巴经济走廊规划了21个能源项目,涵盖水电、风电、煤电、核电、太阳能,将为巴基斯坦提供1.24万兆瓦的发电能力。[12]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累计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巴基斯坦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8000兆瓦电力和886公里国家核心输电网。
“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项目标之一。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工程为实现这一愿景提供助力。智利蓬塔谢拉风电场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投产后满足了13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每年还能减少15.7万吨碳排放。柬埔寨菩萨省格罗戈区光伏离网供电系统建设,结束了当地山区100多个村庄不通电的历史,明亮的灯光和散发米香的电饭煲,让挤在狭小铁皮房里的村民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能源基础设施跨国、跨区域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另一重要方面。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中缅原油管道等重大项目以及中国与周边7国的电力联网工程,为能源资源互补协作和互惠贸易创造了条件。
2.2 培育增长动能:贸易投资双引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加速国际贸易与投资引擎、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成为国际社会的紧迫任务。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搭建新的贸易投资框架,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贸易和直接投资与产业合作的融合互动,为全球增长繁荣不断做增量。
建设开放共享的市场
作为首个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独立成章的自贸协定,中柬自贸协定于2022年1月1日生效实施。柬埔寨的香蕉、芒果、大米、木薯粉等农产品更便捷、更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已经成为柬埔寨大米、香蕉最大出口目的国。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对柬各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
缔结贸易协定和扩大市场准入能够有效提振贸易。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创新贸易方式、搭建贸易平台,打通贸易堵点,激活共建国家贸易潜能,为全球贸易大环流注入新动力。这些努力包括:打造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引领的矩阵式商品展会,同世界共享中国市场机遇;签署或升级自由贸易协定,共同建设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为拓展贸易增长空间提供新可能;深化海关贸易安全和通关便利化合作,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13]
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未来共建“一带一路”通过降低关税,带动交易成本、跨境物流成本以及制度成本的降低,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规则、法规对接,打造“大通关体制”,从而有望实现“软联通”。[14]
探索产业升级的新路
在共建“一带一路”区域贸易结构中,中间品贸易占比高达61%左右。[15]这反映了生产网络和国际分工的新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渐有机会走出依靠单一资源出口或锁定于低端产业的困境,通过建立自身工业基础,获得制造能力和产业水平的提升。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合作,推动并强化了这一趋势。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帮助当地从棉花种植向棉纺织全产业链跨越。印度尼西亚摩洛哇丽县的青山工业园区,将曾经偏僻的小渔村变成了全球重要的镍矿开采冶炼和不锈钢产业基地,助力印尼“从卖30美元/吨镍原矿到卖2300美元/吨不锈钢”。在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巨石玻璃纤维公司建成年产20万吨玻璃纤维生产线,令埃及成为全球第四大玻纤生产和贸易国,吸引大量上下游企业赴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