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元素以后,我们知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的总称。也就是说,我们是根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来划分元素种类的。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元素种类就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在学习原子的构成时,我们也知道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那么既然质子数与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都相等,为什么只依据质子数和核电荷数来划分元素种类,而不依据核外电子数呢?
原来,在化学反应中,很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会发生变化的。有些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有些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却不会变。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原子与它所形成的的离子核外电子数不同,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例如,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氯原子和氯离子都属于氯元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