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尚德,谦和明理
公元709年,颜真卿出生在大唐的京都长安。
他的祖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著有《颜氏家训》的颜之推,和陶渊明的挚友颜延之。
从这般诗礼簪缨之族走出来的颜氏儿郎,也必定不同凡响。
颜真卿3岁时父亲早逝,他小时候最敬佩的人,是自己的二哥颜允南。
在父亲过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颜允南不仅带着颜真卿温书、习武,还教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颜真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自己捉了一只小腿骨折的白鹤,然后在它的背上练字,结果被二哥撞见了。
他连忙厉声喝止道:
“它虽然不能飞起来,可却心性坚忍、品质高洁。你不爱惜它的毛羽,和暴君又有什么分别?”
这让颜真卿听了惭愧不已——二哥的言下之意,是告诫自己不要做仗势欺人的小人啊!
从那以后,颜真卿便把哥哥的教导铭记于心,时刻注重自己的德行操守。
公元734年,颜真卿考中了进士。
当时政界书法之风盛行,颜真卿也对书法颇有兴趣,他很想拜一个人为师,那就是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张旭。
传言张旭十分清高,颜真卿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特地把醴泉县尉给辞了,来洛阳向张旭求教。
可张旭却对他说:
“你的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怎么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
颜真卿听出了张旭的婉拒之意,但他并不气馁。
他深知,要成为国之栋梁,发展真才实学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在回京后不久,颜真卿再次拜师于张旭门下。
见颜真卿态度诚恳,张旭终于答应收他为徒。
然而,在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张旭丝毫没有告诉颜真卿书法的秘诀,他要么让颜真卿临摹市面上常见的字帖,要么就带着他四处游山玩水。
要是换作是其他人,心里大概早就不耐烦吧?
但颜真卿却依然对老师恭恭敬敬,不管张旭如何敷衍,他都对他以师礼相待。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打动了师父,一年后,他向颜真卿传授了“笔法十二意”,让颜真卿的书法日益精进。
翁同龢曾说:“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如今我们练习颜真卿的字体,总赞叹其形态周正、运笔精妙,却难以知晓,这其后是多少个日夜所沉淀出的沉稳心性。
它启迪后人,唯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时刻保持谦恭的姿态去学习,才能不断提升,有所进益。
坚贞护国,不畏强权
拜别老师后,颜真卿回到了长安。
在做官期间,他励精图治,罢免了很多贪官,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称赞。
然而,因为政绩突出,颜真卿也引起了奸相杨国忠的注意。
当时杨国忠在朝中独大专权,他怎么能容忍颜真卿把自己的同僚都铲除掉呢?
于是他下了调令,把颜真卿派到了平原郡做太守。
要知道,平原郡是杨国忠同党安禄山的辖区,杨国忠这么做,无非是想牵制颜真卿,让他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控之中。
为了让安禄山放松警惕,颜真卿只得成天聚众饮酒、游玩作乐,让安禄山以为自己不过是贪图享乐之辈。
然而在暗中,颜真卿却借口防止雨涝灾害,修高了城墙,招募精兵强将,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