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33回人物性格评价,三国演义第26回主要人物性格评价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05 08:10:17

《三国演义》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研究的热门对象,不仅仅是因为它丰富的历史故事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主要的原因是饱满的人物形象背后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元素,比如忠肝义胆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同时《三国演义》中为大家留下了很多可以遐想的人物,最具代表的是自古以来就让无数人感到惋惜的郭嘉。很多人都希望看到郭嘉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场景,无奈的是郭嘉英年早逝,留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也不是很明了。

本文希望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郭嘉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填充郭嘉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将郭嘉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进行对比,分析郭嘉与诸葛亮的能力。同时在分析小说《三国演义》中郭嘉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去发掘郭嘉身上具有的中华传统价值元素,从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

三国演义第33回人物性格评价,三国演义第26回主要人物性格评价(1)

2 郭嘉其人——生平简介

郭嘉,字奉孝,生于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生于公元170年,卒于公元207年,年仅37岁。关于郭嘉早年的经历《三国演义》中没有叙述,只是《傅子》中有过一段简短的描述。大意是郭嘉少年便隐姓埋名,不与世俗之人来往,专门结交英豪,不了解他的人觉得他是平庸之辈,只有少部分了解他的人说他是个奇才。公元191年,郭嘉成为袁绍宾客,但是很快就发现袁绍不足以成大事,于是果断离开袁绍,赋闲家中六年多。后来曹操谋士戏志才死后,在荀彧推荐下成为曹操谋士,于是曹操郭嘉两人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此后追随曹操十一载,伐吕布、讨刘备、战袁绍、征乌桓,在郭嘉的辅佐下曹操一路高歌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在攻打乌桓的战役中郭嘉建议急行军攻其不备,最终曹操大胜而归,但是郭嘉却因过度操劳病死于柳城。同年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于是便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虽然无法考证是郭嘉的算无遗策更胜一筹,还是诸葛亮的神机妙更胜一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失去了郭嘉,是曹操军事生涯的大不幸。

公元208年,曹操兵败赤壁,这是想起了郭嘉不禁感叹到“若奉孝在,绝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这是郭嘉对于曹操重要性最好的佐证,也是郭嘉能力的佐证。同时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中为郭嘉写了赞诗,诗曰“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这也是郭嘉评价最好的概括。

3 郭嘉人物形象分析

3.1军事奇才——当机立断、敢出险招

谋士,顾名思义就是为人策划。如果谋士可以分为礼法,行政,军事等几类的话,那郭嘉则属于典型的军事人才,因为他行事果断,敢为别人不敢为。

《三国演义》第33章中写到并州既定,操商议西击乌桓。曹洪等人进谏乌桓路远,而且我们南边刘表虎视眈眈,不建议攻打。但是郭嘉说“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但是攻打乌桓实在是一个险招,因为乌桓今现在辽宁省锦州市,曹操大本营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两地相隔千里。公元207年夏,曹操出兵东攻乌桓,遇大雨不能前行,好在找到了向导田畴才能快速行军,最终到达乌桓后,乌桓人被打的措手不及。 曹操大胜以后也专门奖励了那些劝他不要攻打乌桓的人,说他们的计策才是长远之计,他的得胜是侥幸的。从此可以看出郭嘉当机立断,用招之险。虽然攻打乌桓路途艰险曹操险胜,但是战果颇丰。经此一战曹操完全消灭了袁绍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说到郭嘉的军事能力,很多人会不由自主的想拿郭嘉和诸葛亮进行对比,因为民间有句流传很广的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但是对比分析必须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诸葛亮作为公认的三国一流谋士,辅助白手起家的刘备建立蜀国三分天下,在治政,军事,占卜方面的确有很高成就,属于综合型人才。但就敢出险招这点来讲他的胆识不及郭嘉,如《三国演义》第92章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魏延想出了通过子午谷奇袭咸阳,这跟郭嘉奇袭辽东简直如出一辙,虽然凶险,但如果成功,北伐目标也就宣布胜利。然而诸葛亮谨小慎微,始终没有郭嘉那般的胆识,或者说他不敢去冒险。但是战争本来就是冒险,战机瞬息万变,最终诸葛亮否定魏延,自己七出岐山也无功而返。无论诸葛亮看出了这一奇计但是终究还是没有抓住。由此可见国家的胆识确在诸葛亮之上。

《三国演义》有诗赞曰“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罗贯中赞美郭嘉是个军事奇才不是说他如诸葛亮一般会排兵布阵,而是赞美他如陈平一般的善断。他用招险,但是险中有细,他深知对手的想法,所以每次总是险中求胜。每次打仗他都事先告诉曹操该不该打,能不能打过,曹操也十分信任他,对他的计策也是言听计从。

后来曹操上表为郭嘉请功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由此可见,曹操对郭嘉的军事决断能力佩服的五体投体。以至于后来赤壁大败以后,曹操想起郭嘉还在为他流泪。

三国演义第33回人物性格评价,三国演义第26回主要人物性格评价(2)

3.2 忠心耿耿——“士为知己者死”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学形象,如关张二人对刘备的不离不弃;典韦危急时刻一人独挡三军救曹操的忠勇。但是本文分析对象郭嘉,他的忠心耿耿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忠,更像是对知己的忠。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古代士人相交以志同道合为要求,讲究的是交心。正如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之交,鱼与水不可分离。郭嘉与曹操则算得上是忘年之交,曹操第一次与郭嘉见面时,曹操41岁、郭嘉26岁,两人交谈以后都互相感叹对方是自己的知己。自从郭嘉来到曹操身边以后,他成了最了解曹操的人,二人关系如同朋友一般。但是在治军严明,讲究礼法的陈群眼里这有违礼法。所以多次向曹操检举郭嘉,但是曹操仍然对此事不闻不问。他认为郭嘉“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由此可见二人之间情谊之深,了解之深。

《三国演义》第十八章嘉曰:“徐州吕布,实心腹大患。……否则我方攻绍,布必乘虚来犯许都,为害不浅也。”郭嘉每次与曹操谈论是否要攻打南方荆州的时候,郭嘉每次都坚定地说要打。但是郭嘉自己也知道自身身体情况,不服南方水土,况且当是南方瘟疫横行。郭嘉自知此行南下自己凶多吉少。但是不先攻克荆州,将来与袁绍决战也必将失败。曹操后来的信中这样写到“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郭嘉拼死让曹操打荆州,作为随军参谋打荆州他必须随曹操前往,他也说往南方他必死。由此可见,他早已不在乎自己性命,而是拼了命的想为曹操这个知己打天下。

公元207年,曹操出兵攻打乌桓,郭嘉建议“兵贵神速。……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接受了建议,带领轻装精兵绕道乌桓后方,通过白狼山一战大破乌桓。但是在柳城回来途中,郭嘉却因为自己当初制定的急行军战法倒下了。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操劳过度,郭嘉最终患疾去世。

郭嘉每次商讨战略都只从全局出发,从未考虑过自身情况,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知人善任,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行则同席,食则同桌待自己如同知己。他只有殚精竭虑效死勿去才能报曹操知遇之恩。

3善识人心——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我们日常人际交往已经让我们深知人心不可揣摩。对于古代战争何尝不是如此,三国诸侯尔虞我诈,三十六计无所不用其极。董卓没有看穿王司徒献貂蝉的连环计,所以命丧吕布之手;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没有识破刘备的瞒天过海之计,最后纵虎归山三足鼎立。董卓曹操如此饱谙世故之人都会被骗,由此可见揣摩人心之难。但是有一人辅助曹操讨刘备、战袁绍、收乌桓,每次都看透对手的心理所以屡战屡胜,这人便是郭嘉。

三国纷争,群雄争霸,“由于中央王朝独家买断人才的局面被打破,士大夫们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这种‘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局面,颇似今日人才市场上的双向选择。”。士大夫必须要为自己选择一位明主,否则空有一身才华与抱负也只能被埋没。 公元191年,年仅21岁的郭嘉投奔袁绍。袁绍当时占据冀州,兵精粮广,再加上祖上四世三公,算得上是群雄之首。但是他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生性迟疑,该决不决。公元200年,曹操袭击刘备的时候,田丰献计让袁绍偷袭曹操老窝,但是袁绍因为儿子生病,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失去了大好的机会。这些虽然都是后来发生的事,但是郭嘉在离开袁绍之前对辛评、郭图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辞官归隐。“郭嘉这一判断在当时新奇而罕有苟同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根据袁绍为人处世作风,在其最为鼎盛的时候,预见其必衰之势,郭嘉第一次展现出的知人论势才能令人惊叹”这正可谓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如果君主昏庸、刚愎自用,不能做到人尽其才,那么谋士再有才能也终究是被埋没,甚至是由于敢于进谏招来君主的猜疑。比如袁绍的谋士许攸,在官渡之战劝谏袁绍急攻曹操方可取胜,但是没远见的袁绍由此猜忌许攸沟通曹操,最后逼走许攸兵败官渡。“只有君主能够察纳雅言,唯才是用,谋士的才能才能提现,才能完成抱负”。比如后来的郭嘉之与曹操,诸葛亮之与刘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类似的例子不可枚举。然而作为善识人心的郭嘉,投奔袁绍没多久就看出了袁绍将来不可能有大作为,眼前的壮大将来都会成为泡沫

公元196年,曹操谋士戏志才去世,让荀彧引荐一个可以代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郭嘉来到曹操身边。两人共同讨论天下大事,讨论完曹操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也由衷地感慨道:“(曹操)真吾主也”。“从曹操语中,可知他对郭嘉的器重程度,欣赏中满含期待;从郭嘉语中,可见其对择君的满意程度,敬佩中寓有欣慰”两人相见恨晚,此种情形恍如刘邦遇张良于陈留,刘备对孔明于隆中。郭嘉通过短暂的交谈就看出了,曹操是一个知人善任,胸襟博大之人,而不似袁绍那般刚愎自用,生性迟疑。但是当时的曹操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和前任老板袁绍相比实力却依然显得微小。因为袁绍当时已经占据青幽并冀四州,门生故吏遍天下,威名传播四海皆知。但是郭嘉善于识人,不仅仅是从眼前可见的势力对比选择辅佐对象,更是从君主的才能,胸怀等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由此,郭嘉善于识人的才能非同一般。

公元197年,曹操问郭嘉伐袁绍胜算如何,《三国演义》中这样记述郭嘉的回答。“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从古代战争赢得胜利必不可少的道,义,谋,德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袁绍必败的原因。同时“对于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曾经在袁绍手下效力的郭嘉是十分了解的”听了郭嘉的分析后当时曹操集团战和两派人都吃了定心丸,都觉得这仗不仅要打而且我们一定能打胜。郭嘉的论断既分析了袁绍的心理和治军能力,也分析了曹操集团中主和派的心理,同时还分析了曹操心理。即曹操想打绝不会投降,但是担心士气低落,不战自溃。所以郭嘉综合三方心理,得出了十胜十败论的论断。再举一例,《三国演义》第33章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曹操攻克并州以后,意欲攻打乌丸彻底统一北方,又担心出兵后刘表来袭。但是郭嘉说“刘表坐谈之客耳”意思就是说刘表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如果跟他坐着聊天他是个能手,但要他带兵打仗他就很无能了。曹操出兵后许昌兵力空虚。正如郭嘉所料,刘备劝刘表进兵攻打许昌,但是刘表不为所动。等到曹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乌丸回军,这时的刘表才知道错失了良机。

心理战是古代战争常常玩弄的战术,猜测对方的计划才有方法来应对,才有更大的机会战胜对手。“郭嘉神机妙算,擒*吕布,洞察袁绍心思,促使官渡之战大胜。神速出兵,征讨乌桓,一统北方”,所以曹操自从得到郭嘉到郭嘉逝世,十一年间一路凯歌平定北方。虽然郭嘉在曹操谋士集团中出谋划策不是最好的,军事比不过贾诩荀攸,内政比不过荀彧,但是郭嘉对人心的揣摩却是独一无二的,他能事先预料到敌人的想法,然后再判断下一步如何行动。这也他在曹营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原因。

3.4 善于处世——与人无争、不修小节

作为一个谋士如果仅仅是谋略过人,没有与人交际的艺术,恐怕于乱世之中难以长久立足。就如同袁绍身边的许攸一般,他给曹操出计谋打败了袁绍。但是此人生性傲慢,在冀州城头醉酒大骂曹操,最终死于许褚刀下。诸侯争霸充满的是尔虞我诈,正如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如果不会为人处世之道,郭嘉的才智可能还没得到施展就死于曹操集团的内部争斗。郭嘉善于处世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从君臣关系的和谐讲,郭嘉26岁出山,跟随曹操征战十一年,一直都是随军参谋。曹操每次出兵必定带上郭嘉,以便随行左右方便问答,此外前文讲到,二人如同知己,食则同桌,行则同车。这样的和谐平等上下级关系在我们现代才实现,谁又能想到约两千年前的郭嘉就早已做到和上级平等和睦如朋友般相处。《三国演义》记载“若奉孝在,绝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这时他想起了一年前逝世的郭嘉,他想着如果郭奉孝还活着的话,我曹操今天不会有此次大败。望着眼前百万之众溃不成军,自己也差点沦为阶下之囚;然后对比郭奉孝没死之前的一路凯歌统一北方,曹操不胜感伤再一次悼念郭嘉。回到许昌以后收养郭嘉儿子于曹府之中,甚是喜爱。由此可见郭嘉不仅在世时与曹老板形影不离,就连去世后曹老板也叹息追忆不已。人生前的辉煌只是短暂的,可贵的是死后仍然有人对你念念不忘。郭嘉处理君臣关系的手法不可谓不高明。

其次,从同事关系的和谐来讲,“郭嘉懂得八面玲珑的道理,他善识人心,应该说他对身边的人都非常了解,但他却隐而不露,在曹操与其他同事之间游刃有余”最明显的就是前文提到的,陈群常因为郭嘉“不治庭典”向曹操检举他。但是郭嘉泰然自若,不以为然,仍然和群臣一起为曹操效力。从另一方面来讲,郭嘉是被曹操当做亲信死后打算托孤之人。但我们知道曹操亲信多是诸曹、夏侯,如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谋士里面二荀贾诩也深得曹操信任。郭嘉作为寒门子弟又属于外人,相比于其他谋士的出生想要在庞大的曹氏集团关系网里面独善其身并非易事。但是郭嘉在里面不受排挤,还与曹操的其他谋士如贾诩,二荀等相得益彰,各显其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见一斑。

3.5 仁义明礼——行事克制、遵循章法

仁义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是中国儒家一直所推崇的为人处事原则。这里讲的“礼”主要是指礼制。因为讲求仁义,不僭越礼制一直是儒家追求的目标。同时受这种思想影响,仁义也是古代战争发动的借口,古人认为师出有名是取胜之道,所以发动战争前总会挑对方的毛病。

郭嘉注重仁义礼仪更多的是源于他自身道德精神层面上的自我追求与约束”《三国演义》第11章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曹操借口陶谦*死自己父亲前来攻打,刘备率兵前来营救。刘备遣人致书曹操,曹操怒,欲斩来史。并且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郭嘉进谏说:“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郭嘉深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若斩则使自身处于舆论的劣势。反而是将计就计,劝曹操以好言相对,以此来使刘备怠慢军心。这样既合乎仁义之道,也有利于达到军事目的。

另有一例《三国演义》第16章,曹操问各位谋士刘备到底要不要*,“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郭嘉虽然知道刘备非池中之物,他日或许会成为曹操的劲敌。但是仍然劝曹操不能*刘备,因为古代招募贤士往往是靠主公的名声,如同诸葛亮选择刘备一样也是看中了他皇室宗亲,名正言顺。如果此时*了刘备的来使,那么在时下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反而阻碍了招致人才的道路。这种既是君择臣也是臣择君的双向选择关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君主的作用。郭嘉心存仁义礼法,行事不似曹操那般凶狠,不循礼法。虽然郭嘉和曹操一样豪爽,但是他知道行事克制,在行动前先考虑是否符合礼制,是否有利于取得战争胜利。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嘉常在曹操犯错之前予以提醒,从这一方面来讲郭嘉是对曹操很好的弥补。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所刻画郭嘉形象是一个集忠,勇,智于一身的军事奇才,善于识人心是他在三国时期无人可及的优势,对曹操的忠勇也不亚于其他武士。“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唯一的遗憾是郭嘉英年早逝,只为曹操服务了11年,不然极有可能应了那句民间佳话“奉孝不死,便无三国”。但是历史不能重演,演义也终究是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能做的只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然后汲取教训、总结经验。

关于郭嘉人物形象没有分析全的,欢迎大家评论在下方。

注:本文版权为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刊登转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