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
作为全世界科幻界
最高奖项之一的雨果奖
在成都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
在这一届奖项竞争中
来自深圳的“90后”科幻文学作家海漄
以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
《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项
10月21日,中国作家海漄(中)创作的《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据悉
该作品是入围这一名单的
唯一一部中文作品
此前,刘慈欣曾凭借《三体》
获得过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时空画师》书影。
用科幻为天才画师续写人生
“一道青白的电光猛地撕裂了浓黑如墨的夜空。瓢泼大雨下,恢宏的宫殿宛如巨兽,静卧于天地之间……”《时空画师》的情节,是从故宫博物院闭馆日惊现“幻影”展开的,小说将历史、推理、科幻相结合,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过程及其背后复杂诡谲的朝野权力斗争。在亦真亦幻之间,古今两条线索交织并行,小说将读者们带入一个扑朔迷离的幻想时空。
“我是从央视纪录片《国家宝藏》里看到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故事的。”海漄在接受南方 记者专访时表示,《千里江山图》中的一段题跋触发了他的作家“雷达”,“作者作画时仅18岁,得到了宋徽宗的亲自指点,之后就忽然从历史中消失了。我对这段历史很好奇,这成了小说最初的创作契机。”
《千里江山图》节选。
海漄1990年生于湖南湘潭,大学毕业后到深圳从事金融工作,迄今已11年。和绝大多数科幻作家一样,他小时候也是一个科幻迷,喜欢阅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刘慈欣的《球状闪电》等中外经典作品。同时,他也对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深感兴趣,至今仍对老版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当中的台词记忆犹新。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志怪类作品所具有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激发了他对《千里江山图》的无穷想象。他决心用科幻的笔触,为早逝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弥补人生的遗憾。
凭严格自律应对繁忙工作
海漄从事科幻创作的时间并不算长,大约从2016年开始尝试,于2019年开始发表作品,到2021年发表的《江之怒》时,基本确立了以历史考据为基础的科幻小说创作风格。在历史的浪潮中,小人物虽身不由己、微不足道,但仍能凭借一己之力,奋力绽放生命之光,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这是他创作的主旨之一。
海漄坦言,自己会随时随地把脑海中突然迸发的点子记录下来,许多点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淘汰,而剩下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的创意,则会进入下一段旅程:“我会以它为中心翻找资料,论文、期刊等等,把它丰富起来。直到拥有一个书写这个故事的契机,我才会真正开始动笔。”他表示,尽管酝酿周期很长,但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自己依然写得很慢,“写两万字大概需要两三个月。”他应对的法子则是“自律”,提前制定创作计划并严格执行,“比如说今天我决定要写1000字,就一定要写足1000字。”
期待科幻文学更加开放包容
“我最大的感受是,本土化的内容更多了!”谈及中国科幻文学的新趋势,海漄告诉南方 记者,大概在二十年前,不少中国科幻文学作品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国外,人物也习惯取外国人的名字。而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作家大多从日常生活出发,以中国人的视角、思维和表达方式书写故事,体现出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
海漄近照。
这次来成都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海漄发现,许多国外的资深科幻文学作家也对中国科幻予以了高度关注。海漄告诉记者:“他们跟我说,很羡慕中国拥有一个朝气蓬勃的作家群和读者群。的确,我们的读者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甚至是以更小的学生为主体。”
在海漄的畅想里,未来的科幻文学应该拥有更加开放包容的格局。在推介《时空画师》时,不少宣传材料都使用了“传统文化主题科幻作品”的表述,来区分读者眼中“硬核”或“赛博朋克”式科幻文学作品。但他本人对此却另有一番见解:历史类科幻由来已久,从科幻文学诞生之时就已经存在,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一直受到外国科幻作家的青睐。例如美国科幻奇才菲利普·迪克发表于上世纪60年代的架空历史经典、荣膺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的《高堡奇人》,便是以《易经》为线索展开情节,对二战历史进行了解构和反思。
“科幻文学的关键是考验想象力,我们不要自我设限,开放和包容会让科幻文学的市场更加红火,这是我的最大期待。”海漄说。
南方 客户端(见习记者 戴雪晴 记者 郭珊)
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