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划分文章层次,找出文章线索
明确:本文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第一部分(1):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点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2、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3、第12段分析: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蛸,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
“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4、第22段分析: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
这段描写,既很有层次,又浑然一体。先写视觉,再写听觉。写视觉时,按照“看”的自然顺序,先写醒来时首先看到的星空,再写四周的山峰,最后写山路上的篝火,由此自然过渡到听觉。写听觉时,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又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最后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这一段描写,关键是展示出在宏大风景中的“人”。星空浩瀚,山峦连绵,自然如此巨大,而“人”置身于其间,并不被其巨大所淹没,而是更鲜明地凸显出来,这就象征性地揭示了革命者内在的、堪与自然之力相匹敌的伟大カ量。
5、第31段分析: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6、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7、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8、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10、“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既写出“我”胜利到达山顶的自豪、喜悦,同时又点明红军长征的本质,揭示了红军队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文章紧接着写的那种能够克服“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根本来说,整篇文章正是通过这一主旨,从而有机地贯通起来的。
1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1、划分文章层次,找出文章线索
明确:本文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第一部分(1):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点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2、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3、第12段分析: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蛸,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
“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4、第22段分析: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
这段描写,既很有层次,又浑然一体。先写视觉,再写听觉。写视觉时,按照“看”的自然顺序,先写醒来时首先看到的星空,再写四周的山峰,最后写山路上的篝火,由此自然过渡到听觉。写听觉时,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又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最后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这一段描写,关键是展示出在宏大风景中的“人”。星空浩瀚,山峦连绵,自然如此巨大,而“人”置身于其间,并不被其巨大所淹没,而是更鲜明地凸显出来,这就象征性地揭示了革命者内在的、堪与自然之力相匹敌的伟大カ量。
5、第31段分析: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6、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7、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8、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10、“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既写出“我”胜利到达山顶的自豪、喜悦,同时又点明红军长征的本质,揭示了红军队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文章紧接着写的那种能够克服“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根本来说,整篇文章正是通过这一主旨,从而有机地贯通起来的。
1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增强语势,使人的感受更加强烈。并且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更加渲染了山中的寂静。
12、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不准”说明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充分体现了红军的纪律严明。
13、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1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这里说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15、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16、如何把握文章所展示的红军这支革命队伍的崇高品质?
红军的崇高品质,是本文所要赞扬的。主要表现了三个方面:首先是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次是必胜的信念和昂扬的乐观精神,再次是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
17、主题:
本文材料组织清晰,叙述语言生动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