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其作用,课文老山界中的多处描写赏析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19 17:02:03

作者:王兴伟

老山界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其作用,课文老山界中的多处描写赏析(1)

《老山界》文中,有两处描写“星光”的句子: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这两处描写,课后思考题中均有赏析,教师用书给出了参考答案:

(1)“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换句话说,“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星星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这两处的理解赏析,给出了比较详细的答案,都指出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可是,回到答案本身来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难道就是在这悬崖峭壁上感受到壮观,把“星星”比作“宝石”吗?回到常识层面,如果没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不是“火把接星连天”就看不出“壮观”吗?看到“星星”就想不到“宝石”吗?答案非也!

我不否认这两句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是这种赏析的思路是不太恰当的。对于这两句的赏析,我们需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1930年*致信林彪针对红军错误的思想,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指出中国革命要依靠人民大众。陆定一这篇文章中,“与瑶民攀谈”就是*此封信中思想的具体提现。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陆定一当时已经深受*思想的影响?

再看《老山界》的写作时间1955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1948年公开发表。那么,我们可以推断,陆定一写作《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时,不可能不受*这封信的影响。

还原到历史中,我们能否可以这样理解红军的“火把连天接星”,其实是革命的星星“火把”必将成燃烧之势,燎原大地,照亮黑夜,这是多么壮观的大气象啊!至于第(2)句,看到“星星”想到“宝石”,进而产生“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感受。此句的赏析完全不在比喻,而在作者“这样的接近哪”的感叹。山高接近星星,这种自然感受不难理解,但作者的所言并非如此。睡在在寒气刺骨的悬岩峭壁上,后有国民党追兵,前有天险,此时作者的心情一定不是欣赏天上的“星星”,也一定不会感叹自己与天上星星如此接近。他所感叹的是心中的“星星”,他所感叹的是中国革命的“星星”——只要心中星星之火熊熊燃烧,那么中国革命燎原大地就会如此接近!此时的感叹,就是对中国革命前途最纯粹的乐观与信心。

因此,赏析本文中的“星星”“火把”,必须要有“知人论世”意识,要把文字还原到历史话语中来理解。显然,文中的“火把”“黑夜”“星星”都有象征的意义,读出蕴含的象征意义,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也就不难理解了。否则,只会运用语文的技巧方法,给文本语句贴一些标签,不咬文嚼字,文本细读,品不出语言的真正味道。即使让学生记再多的名词方法,学生面对文本也只是一知半解。

王尚文先生说,语言,品了有回味,才叫文学!什么是“品”,怎么“品”,这需要咱语文老师好好思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