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绵粉蚧是我国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已对棉花产业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威胁。自2010年9月扶桑绵粉蚧疫情随花卉调运首次传入新疆以来,共在9个地(州)11个县(市)发生13起疫情,累计处置染疫花卉9523盆,番茄苗17418株,温室除害面积3653平米。特别是在2017年8月,扶桑绵粉蚧疫情首次在吐鲁番入侵棉田,染疫面积47亩。当地政府及农业部门立即对发生区及其周围约150亩棉田全部进行铲除并销毁处理。疫情的成功阻截为我区棉花产业保驾护航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便于地区疫情普查及应急处置工作开展,地区农技中心植保站及时对扶桑绵粉蚧的识别及监测防控技术进行梳理归类分析,现供各县市参考。
一、近期全疆监测及发生情况
近期,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对乌鲁木齐市周边花卉市场开展定期疫情监测调查时,在麒麟、龙骨等花卉品种上再次发现扶桑绵粉蚧疫情,并立即采取扑灭措施,共计处置花卉35盆,并销毁深埋染疫花卉的包装物及附属产品。目前扶桑绵粉蚧疫情再次入侵我区,为棉花产业的安全生产敲响警钟,形势不容乐观。
为全面掌握温室、大棚及花卉市场扶桑绵粉蚧疫情的传入及危害情况,并及时采取防控阻截等有效措施,近期农业农村厅下发新农办植[2019]15号《关于立即开展扶桑绵粉蚧疫情专项调查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对疫情监测及防控工作立即做出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州、市)要充分认识扶桑绵粉蚧等疫情危害的严峻性,要严格按照方案开展疫情普查工作,一旦发现疫情,在24小时内上报疫情快报信息,并按照《新疆扶桑绵粉蚧疫情应急处置方案》及时采取扑灭措施。
二、 扶桑绵粉蚧分布、发生规律及特征识别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属同翅目、粉蚧科、绵粉蚧属,为外来有害生物。
(一)形态特征
扶桑绵粉蚧完成一个世代需经过卵、若虫、预蛹、蛹和成虫五个虫态。成虫、若虫活体通常淡黄色至橘黄色,背部有一系列的黑色斑,全背有微小刚毛分布,体表被白色腊质分泌物覆盖。
若虫:一龄若虫长710-730um,宽359-380um。二龄若虫长0.75-1.1mm,宽0.36-0.65mm。三龄若虫长1.02-1.73mm,宽0.82-1.00mm。预蛹和蛹非常小,预蛹总长1.35-1.38mm,腹部前端宽525-550um。
成虫:雄成虫羽化后虫体较小, 黑褐色, 长约1. 24, 宽0. 30mm。头部略窄于胸部,于胸部交界处明显溢缩, 眼睛突出, 红褐色; 触角细长, 丝状, 10 节, 每节上均有数根短毛。胸部发达, 具1对发达透明前翅, 翅脉简单, 其上附着一层薄薄的白色蜡粉, 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足细长, 发达。腹部较细长, 圆筒状, 腹末端具有2对白色长蜡丝;雌成虫卵圆形, 刚蜕皮时身体淡绿色,体长约2. 77mm,宽1. 30mm, 胸、腹背面的黑色条斑明显,是该害虫识别的最主要特征。随着取食时间延长,体色加深, 身体变大, 体表白色蜡粉较厚实, 胸、腹背面的黑色条斑在蜡粉覆盖下呈成对黑色斑点状, 其中胸部可见1对, 腹部可见3对,识别特征更加清楚。
虫蛹:总长1.43-1.48mm,腹部前端宽475-500um。卵产在白色棉絮状的卵囊里,刚产下的卵橘色,孵化前变粉红色。随着时间延长, 体色逐渐变深, 呈浅棕色或棕绿色(头、胸部颜色较深) , 此时体表开始分泌柔软的丝状物包裹身体, 从而进入蛹期,浅棕褐色, 单眼发达, 头、胸、腹区分明显。
生活史:雌虫产卵前期的发育历期为13-18. 5 d, 平均15 d; 产卵历期8- 26. 5 d, 平均18 d。每代生活周期23-30天,每年可发生10-15代。世代重叠严重,各虫态并存。
(二)发生分布及危害特点
1、发生分布
该虫原产北美,1991年在美国发现危害棉花,随后在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相继有报导发现。200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有发现,对当地棉花生产已造成严重危害。我国2008年在广州首次发现,2009年后陆续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江西、湖南、浙江、新疆等8省(自治区)花卉、蔬菜及棉花上发现。
2、主要寄主植物
扶桑绵粉蚧是多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包括棉花、蔬菜和观赏植物等57科149属207种,其中以锦葵科、茄科、菊科、豆科为主。花卉主要危害麒麟、龙骨、扶桑、蝴蝶兰等,蔬菜主要危害南瓜、番茄、茄子等寄主植物。
3、发生及危害特点
(1)繁殖能力强。扶桑绵粉蚧营孤雌生殖,繁殖量大,单头雌性成虫产卵量为200-862粒, 平均产卵458粒,卵在3-9天之内可长成幼龄粉蚧,可到处爬行危害。
(2)体外蜡质层增加防治难度。成虫体外有粉状蜡质覆盖物,药液不易直接进入体内,抗药性强。
(3)粉蚧具有远距离传播习性性。可以随花卉、蔬菜、运输车辆、包装物、植株及农机具等进行传播。棉花等前茬作物收获离田后,可转移到田间其它寄主上活动危害。在防治上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粉蚧消灭在初入侵阶段。
(4)自然天敌资源稀少。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认为,扶桑绵粉蚧为外来有害生物,亚洲地区缺少自然天敌。
(5)棉花是扶桑粉蚧最喜欢取食的寄主之一。棉花整个生长期都可被粉蚧危害,以幼虫和成虫的口针刺吸棉株的叶、嫩茎、苞片和棉铃的汁液,致使叶片萎蔫和嫩茎干枯,植株生长矮小,棉桃过早脱落,严重时棉叶完全脱落。据调查,被棉花粉蚧为害后的棉花减产40%以上,部分田块可能绝收。
到目前为止,因还未发现防效特好的*虫剂。所以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为加强产地及调运检疫,其中把调运检疫做为重点。把粉蚧消灭在初入侵阶段,要坚决及时砍掉并烧毁染疫花卉及植株体,同时对土壤及时进行处理。
三、监测及防控技术
(一)监测技术及调查重点
1、监测方法。扶桑绵粉蚧主要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的幼嫩部位,调查时首先检查寄主植物幼嫩枝、嫩叶和幼芽,看有无白色蜡粉,仔细寻找虫体。找到虫体后,根据形态鉴别特征,确认是否为粉蚧;然后仔细观察虫体背面,看是否有黑斑点。若发现疑似扶桑绵粉蚧,取样浸泡于盛有75%酒精的小瓶内,标签上注明采集地点、采集寄主、采集部位、采集时间和采集人。
调查区域及寄主范围。调查区域包括花卉市场、设施农业温室及花卉苗圃基地等。其中要把铁路、公路进出疆要道做为重中之重。其中花卉以麒麟、龙骨、扶桑等为主,蔬菜以南瓜、番茄、茄子等寄主植物为重点。
截止目前,地区及各县(市)农业技术人员对辖区内的蔬菜、花卉温室大棚等区域均进行了1次拉网式搜查。共抽查温室大棚617座;室内花卉48826盆,通过全面调查,目前我区没有发现扶桑绵粉蚧疫情。为确保监测工作不间断地进行,各县市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棉花播种前,把从内地调入我区的花卉及蔬菜作为监测重点,棉花出苗后,还要把靠近花卉育苗基地及蔬菜温室大棚周边种植的棉花进行定点监测,监测疫情传入情况。若发现疫情,在24小时内上报疫情快报信息,并按照《新疆扶桑绵粉蚧疫情应急处置方案》要求及时进行扑灭处置。
(二)应急处置措施
1、应急处置
一旦发现疑似扶桑绵粉蚧,要做好采样,及时送检。对其发生区进行封锁控制和扑灭处理。对专项调查工作中发现的突发事件,如疫情大面积扩散等,要立即上报农业农村厅植保站,并采取应急扑灭措施。
2、分析疫情来源
追查疫情流向。首先对直接来自广东、福建等省区和乌鲁木齐批发市场的花卉查清流向,在当地跟踪检查去向。二是对调入花卉集散地用于种植的切花、块茎、块根等繁殖材料,对其流入的繁殖地及温室、大棚进行追查。
(三)疫情铲除措施
1、集中销毁染疫寄主及基质
对所有染疫和周边可能受污染的植株、花盆及土壤或基质集中后进行挖深坑焚烧深埋方法。步骤如下:
(1)挖焚烧坑
选择远离市区的场所挖焚烧坑,要求坑宽4米、深5米,四壁挖成斜坡,底部和四壁覆盖生石灰。
(2)运载染疫植物及材料
用封闭性较好的垃圾车运载将染疫植物及材料送达处理地点,装载前车内均匀喷洒*虫药剂,药剂可选用喷洒螺虫乙酯、噻虫胺、丙溴磷、灭多威、毒死蜱等常规浓度。
待处理的植物(花卉连盆)用以上药剂常规浓度处理后密封包装,放入运载车,并用塑料薄膜覆盖。
(3)焚烧深埋
将处理过的染疫植物及材料倒入深坑内,喷洒适量汽油,点燃焚烧后深埋。再次用以上药剂仔细冲洗垃圾车,*灭残留的虫体。处理过程,要注意防止染病土壤、植株等散漏,需要配备必要器材,如生石灰、药剂、塑料薄膜、铁锹、量筒(大)、盛药桶、大型喷药机(喷洒大量农药到垃圾车内部、填埋坑)。同时处理人员要注意安全,要佩戴橡胶手套、口罩、长筒胶鞋等,在焚烧时避免人身伤害。
(4)染疫场所消毒
对可能被污染的花卉、工具、花盆等需要在检疫站人员在场监管下严格消毒后再销售、运出或使用。消毒处理可选用螺虫乙酯、噻虫胺、丙溴磷、灭多威、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配成常规浓度的药液浸泡或喷洒;也可以用薄膜将这些东西密封后通入溴甲烷进行熏蒸;对被污染的作物土壤、温室全部进行熏蒸消毒处理;隔断疫情发生点的排水系统,防止污染水外排;封锁处理期间,在封锁处理区外围建立5m-20m的无植物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