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过去,创立于1990年的IMDb仍然是世界上最为权威的电影评分网站之一。
IMDb一开始只是一个资料库,字母名称含义是“互联网电影资料库”。做着做着,评分功能满足了影迷的需要,逐渐变得不可或缺。
以前观众只能通过看报纸上的影评或听其他人的说法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在互联网时代,一个评分就可以直观反映出一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
作为一个全民参与的评分系统,和豆瓣一样,IMDb一路以来也遭到了不少的质疑和非议,恶意刷分的现象络绎不绝。
不过,IMDb评分的影响力基本没受到影响。
为什么IMDb能够长期保持着江湖地位,始终是豆瓣评分的“老大哥”?
①评分机制
相比豆瓣简单粗暴的总分除以评价用户数量得出平均分,IMDb的评分机制要更复杂一些。
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豆瓣只有一个分数,而IMDb有两个。
比如《教父》,常规页面的评分是9.2。
到了Top250却变成了9.1分。
豆瓣虽然模仿IMDb做了个Top250榜单,但其实只是简单地把所有电影按分数和评价人数两项指标做了个排名。评价人数的多少会影响排名,并不会影响分数,所以一些分数稍低的电影,有可能会比自己高分的电影排名更高。
IMDb Top250的分数却是“独立”的,与常规分数的计算方式不同。
一部电影的好坏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因为哪怕是热门电影,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第一时间去看。所以很多电影的评分都是越变越低。
为了保证Top250榜单不容易被新出来的热门电影颠覆,能尽可能代表单部电影的影史地位,IMDb为这个重要的榜单专门设置了一个公式算法,并对外公开。
Weighted Rank (WR) = (v ÷ (v m)) × R (m ÷ (v m)) × C。
简称贝叶斯统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