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重视每一位用户的质量。
常规算法即便与Top250的有所不同,但其理念是一样的。
如果是刚刚注册的用户,所提交的评分可能并不会直接纳入到正式的统计当中;
提交过评价越多的用户,对正式统计的影响就会越大。
简单概括,就是“加权平均”。
豆瓣一直坚持着“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的理念,拒绝赋予部分用户更高的“权重”,注定了豆瓣更加“亲民”,而非专业。
2002年,IMDb专门为行业专业用户增加了IMDb Pro的服务,可以看出网站是想要做到专业性的。
专业性的定位,决定了IMDb采取了限制性的评分政策。无论电影还是用户,都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这样一来,频发的恶意刷分现象至少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多数情况都不会影响整个评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会像豆瓣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争议事件。
只有少数的极端情况下,评分的公正度,稳定性才会受到影响。
万一真的发生,IMDb只需采取有效措施便能解决问题。
②面对“挑战”
作为世界性的评分网站,IMDb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因为很多影迷群体都希望自己喜欢的电影,能够成为IMDb的霸主。
虽然评分机制已经起到了限制作用,但极端的刷分事件还是会发生。
最为著名的,是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
大量的DC粉丝为了让这部超级英雄神作登上Top250的头名,在疯狂提交满分评价的同时,还给原来的第一名《教父》打了大量差评。
由于有着大量的老用户参与,《蝙蝠侠:黑暗骑士》真的抢过了《教父》的宝座。
此后每有DC电影上映,就会有一大批DC粉丝到IMDb上无脑给出10分好评,这也导致了DC电影总是有着“开评9分”的“好成绩”。
还有2014年的《采访》,由于电影有些恶搞属性,影迷也发起了恶搞活动,在IMDb上统一给出了满分。
以至于这部之后提名金酸梅的电影,一度成为了唯一的“IMDb满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