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总结一些教师招聘面试答辩案例。
1、 请你列举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并就每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简单说明?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高质量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近几年来,“留守学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家庭教育缺位,父爱母爱缺失,沟通交流缺少,有效监护缺乏,使得“留守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你将如何对待本班的“留守学生”?
①建立留守生专档和联系卡制度,做好家校沟通。 ②建立帮扶助学机制,指导师生、生生互助活动。
③利用班团会时间,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法制教育。 ④树立班级理财“小专家”典范,指导学生学会节俭。
⑤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⑥建立督导评估和表彰体制,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上进。
3、谈谈你心目中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① 学识广博,专业功底深厚。
② 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
③ 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
④ 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
⑤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4、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哪三个层面?你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是如何理解的?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因为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她的内涵比起旧大纲的“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不同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不同的要求,她不仅包括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也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环保意识、多元文化等等。
5、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症”成为当前青少年一种新的精神疾病。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发病率高达15%。假如你的邻居家的孩子是一个网瘾少年,你的邻居向你讨教。你作为一名教师,会告诉他们哪些教育挽救网瘾少年的好办法?
①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
②要有广博的学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平和的心态。
③要善于引导班级舆论,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④要通权达变、会爱学生,精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⑤要着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⑤ 要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6、什么学生会偏科?
现代教育中学生偏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综合考虑学生偏科主要有下列三大原因:
(1)教师问题。小学生偏科,受教师影响较大。有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学习她所教的科目,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连带地也不喜欢这门科目。
(2)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会诱发学生偏科。父母对某一学科主观上的重视程度也会导致学生的偏科。
(3)学生原因。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对某门课感兴趣或学得轻松就喜欢学习,不感兴趣或学得费劲就抵触这门课。
7、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
这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的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严于律己的座右铭,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确定的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如果把"教不好"的--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一出生就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不是不可能,但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我一直坚信,教育是有所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的最大努力?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遗憾!
8、觉得怎样才能上好第一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重视第一节课是为人师者都要重视的问题。在第一节课中,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是建立良好师生情感的重要保障。教师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为以后上好这门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注重仪表美。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对自己的服装和发型应适当讲究一点,打扮得体、朴素、自然、大方。留给学生一个美的第一印象。
(2)注重感情因素。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应注重自己情感的发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包含"情"。通过自己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昂扬的激情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上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幽默风趣。在第一堂课中,教师一定要及时把自己关心爱护学生、乐于帮助学生的思想表露出来,取得学生的认可,为建立比较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业务水平的发挥。第一堂课与一般课不同,一般课的授课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而第一堂课内容则不受教材的限制。更多的是充分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上活上好这堂课。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备好课,把渊博的知识和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主题开展。同时要精心设计板书,处理好语言的叙述与板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有节奏感,不至于使课堂沉闷、单调。其次是脱稿授课,这样有利于把课讲活,学生会觉得这位老师对课程熟悉、有水平。
(4)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第一堂课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为此,我认为,应使学生明白本课程要学习些什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大概内容,知道将来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应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
9、苏亮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伤心地哭了,作为教师的你会怎么办?
答:首先,苏亮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伤心,说明他是个爱学习,重视学习的好学生。至于成绩不理想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作为他的老师首先要给予他信任和理解。
其次,要和苏亮及其家长谈心,了解考试他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还是外界环境的原因,如果是自身原因的话是由于学习方法的原因还是学习策略的原因,如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话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
最后,针对苏亮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和他一起来制定一定改善的策略。如:使用新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家长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助学习关系等等。
总之,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给予关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有了正确的指导和足够的信心都是可以把成绩提上去的。
10、谈谈团队合作在教学工作中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因此,语文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语文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语文(随科目而定)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灌输—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者。一方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最真挚的朋友,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学生人人能感觉到“我能”、“我行”、“我会”,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驾驭、调控不再是通过直接的包办代替或权威垄断,而是要更加有策略和讲求技巧和艺术,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得到来自教师的推动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语文教学也需要创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用激情创设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发展。当学生出现问题或错误时,教师不要只是训斥、惩罚,而要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热情鼓励,注意在各种场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应视教材为“金科玉律”,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表明,新课程改革更强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这样,孩子们才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扉。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以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不能为追求情感和谐而放弃原则,忘记自己的教育职责,以至对错误过于宽容,甚至骄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加强合作,要以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为基础,在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对话、讨论。只有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双方才能不断地得到鼓励,不断地得到支持性的建议。此外,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榜样;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减少工作负担,因为通过分享资料、共享资源及共同努力可以减少自己的负担;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支持课程改革,因为只有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才会成功。 语文教学的要求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能更新,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