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人词人们,一旦走上仕途,被贬就是常态。贬谪途中写下的诗文,最能见出一人之心性。刘禹锡在经历二十三年贬谪生涯后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苏轼经历贬谪一步步走向我们心中的那个“苏东坡”,写下多少乐观豁达的诗词;而北宋文坛大咖欧阳修,也是经历曲折仕途才成就了千古一“醉翁”。
103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仗义执言,继而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这是他第一次被贬。次年初,他写下一首七律《戏答元珍》,起句超绝,而后句句经典,为其最有名的诗作之一。诗既写出夷陵风光,也表现诗人不因被打压而丧失斗志,依然心怀希望的心志。
由此诗也可看出,欧阳修其实也可取名叫“乐天”。
《戏答元珍》
北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题为戏作,实则只是掩饰之语,细细读来,每句都大有深意。
诗起得妙绝,开篇就说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偏远山城!为何有此疑问?下句道出缘由:在这寂寞山城,时至二月都还没见到一朵花开。在别处,二月已到花时,在此地却未见到花,写产生前句怀疑的直接原因,避免平铺直叙,给人以曲折波澜之感。
欧阳修对这起笔也很是满意,认为如果没有下句,那上句也无甚出奇;而有了上句,下句“方见其工”;后来方回也说:“以后句句有味。”这首二句,细细咀嚼也是很有味。
二月无花开,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天气依然寒冷,下联中犹有残雪可见这一点。而诗人却说,是因为春风吹不到天涯来。唐时王之涣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欧阳修笔下这春风,是吹暖万物的自然之风,实则也是君恩浩荡却不及荒远地区的暗喻。
首联以下,这第二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也写得尤为精彩。二月山城无花开,那在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随着诗人的笔墨,画卷徐徐展开:是残雪压在枝上,犹缀有火红的橘子;是冻雷声中被惊醒的春笋,马上就要抽出新芽。
夷陵是橘乡也是竹乡,欧阳修取用橘和笋两种意象既符合实际,又含有深意。橘经霜雪而仍在,“晚岁有馀芳”,是生命的百折不挠;笋在寒冷中蓄势,预备破土而出,是生命力的蓬勃蓄势。这两联妙在既是对雪残犹有橘、新笋抽芽画面美的呈现,又是对春寒压制下生命力的凸显,更是对诗人品质的象喻。
橘
对于橘,屈原曾写过《橘颂》,赞美橘树的品质;而自古有云“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由此也带上了“受命不迁”、不随波逐流品质的象征。
第三联诗写乡思与感念,说夜间听闻北归的雁鸣,惹起乡思无限;时光迁移,病入新春,眼前这美好的景物,又触动心绪。最后两句诗人转入自我宽慰,说:我曾在洛阳看遍牡丹花,山城野花开得晚一点,又有什么值得感伤的呢?
整首诗写景部分看似都在写眼中所见,实则都在暗喻所处之境,是对其当时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意志的书写。残雪中火红的橘与冻雷中欲要抽芽的笋,是春寒中的一抹亮色,是诗人昂扬之志的体现。
春风真的不到天涯吗?在另一首诗里,欧阳修说: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