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饶平籍杰出人物,广东饶平籍将军名单全集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2-06 08:52:14

饶平张氏杰出人物

广东饶平籍杰出人物,广东饶平籍将军名单全集(1)

一一一

张 琏

张琏,字石琚,号英烈,广东饶平人。出身贫寒,为人任侠好义。初为饶平县邑库吏,后秘密组织“白扇会”,*死族长,投奔郑八、萧晚率领的义军。郑八死后,张被推为义军首领,势力日益壮大,并与程乡(梅县)的林朝曦、大埔的罗袍,小靖的张公佑、赖赐等各部联合,聚众10万人,歃血为盟。他派人刻石玺“飞龙传国之宝”投入小池中,其部属入水获得,惊呼“此帝王王符也”。张于是被拥为统帅。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五月,张琏在饶平和大埔边境的柏嵩关称帝,称“飞龙人主”,国号“飞龙”,并改元造历,开科署官,封罗袍等为王。于乌石埔筑围城为大本营,于张巷田建朱城黄屋为宫殿,周围依山筑小寨环列,并开荒种植菜粮,以充军需。自是附者益众,各踞营寨,势成犄角。同年,分兵三路出击:令林朝曦带兵3万人,攻打本省今大埔、梅县、兴宁、龙川、和平等地;又以萧晚、罗袍为首带兵3万人,直捣福建今永定、上杭、武平、长汀,后转战于江西的瑞金、宁都、兴国、万安、太和等地;张琏则亲率义军3万人进兵福建云霄,攻克镇海卫后又转战南靖、龙岩等地。三路义军先后陷城数十,由10万人扩展至20万人,威震闽粤赣三省。

明嘉靖四十一年六月,明朝遣都督刘显、参将俞大猷率官兵20万分6哨围剿。张琏部伤亡惨重,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据日本人藤田丰八博士考查,三佛齐岛、旧港等地出现古碑,上镌记“飞龙”年号。经鉴定是张琏当时的国号。

张 竞 生

张竞生(1888—1970),幼名江流,字公室,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村人。近现代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性教育先驱。有“文化奇人”之称。

清光绪十四年(1888)2月20日生。幼入私塾就读。

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县立第一小学(原名琴峰书院)学习。

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汕头丘逢甲主办的同文学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

宣统元年(1909),偷看《民报》等革命读物,萌发反清思想,以“带头剪辫子、为首发动整顿伙食和食堂秩序”等罪名被校方开除。

宣统二年(1910),赴上海,进复旦学校。半年后,入北京法文高等学校。后又考入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以学生身份从事京津保同盟会反清活动。时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张竞生受命参与营救活动。

宣统三年(1911)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孙中山委任为南北议和南方代表团秘书,参与南北议和谈判。

民国元年(1912)12月,与宋子文、杨杏佛等25人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选派的第一批官费生出洋留学。张竞生前往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

1915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16年,入法国里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先后到过英、德、荷、比、瑞士等国游历和考察。

1919年4月8日,以《关于卢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论之探讨》论文答辩,获里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春,学成归国,由省财政厅长邹鲁举荐,担任潮州金山中学代理校长。曾向陈炯明提出节制生育的主张(每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比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早37年),被陈炯明讥为“神经病”。因其提出的办学改革措施触犯当地势力,任职仅9个月便怏怏辞职。

1921年10月,接受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担任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哲学教授,讲授伦理学、行为论、美学等科目。专门开设性心理和爱情问题讲座,成为中国教授讲0第一人,其讲义《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被印成册在北大广为流传。

1923年,张竞生在《晨报副刊》提出“爱情四项定则”言论,引发中国第一次关于爱情的大讨论。5月,北京大学国学门成立“风俗调查会”,张竞生被推举为主席。

1926年,出版《性史》(第一集),社会哗然,使其身败名裂,甚至被称为“-博士”,为封建传统观念所不容,被解聘。

1927年,赴上海,先担任开明书店总,后开办“美的书店”,编写、出版、发行性系列书籍,雇用女性青年卖书,被视为上海滩“三大文妖”之一(另两人为艺术家刘海粟、音乐家黎锦晖),书店遭查封。

1929年,到杭州讲学,以“性宣传”遭警方拘禁。获释后,再度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节衣缩食,翻译并出版《忏悔录》《梦放逐》《印典娜》《歌德自传》《多惹情歌》等著作。

1933年回国,应陈济棠之邀任广东省实业督办,兼《广东经济建设》月刊主编、广州《群声报》。期间,与(中山大学法律系毕业生)黄冠南结婚。回饶平家乡集资修筑公路60余里,因被诬陷而出逃香港。

1935年,回粤后,改任广东省参议、广州经济委员等闲职。后转向农业调查研究和农业教育。

1937年,回饶平创办学校。抗战期间,显示出高风亮节,忠贞报国,携妻带子,返抵故乡,出任饶平县民众抗日委员会副主任,宣传抗日救国。汪精卫屡次函电邀其北上议事,均以拒绝;汪公开投敌,张通电与之决绝。

1939年,倡建“维新学校”,为家乡普及文化。

1941年,创办饶平县农业职业学校并任校长,办农场、育苗圃,开展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时有“南张北梁”(北为梁漱溟)之誉。

1946—1947年,北游沪宁、东渡台湾,选送农校师生20余人及长子黄嘉到台湾糖厂学技术,从台湾带回甘蔗良种,谢绝留台工作。访问越南、柬埔寨鼓励华侨报效家国。

1947年,反对蒋中正发动内战,张竞生制作银锄4把,上刻“休养生息”4字,分寄国民党要员,要求停止内战。

1948—1949年,鼓励侄子及所在村青年11人加入共产党游击队。利用农校和自身的社会地位,先后掩护3名被追捕的受伤游击队员脱险,并募集粮食、衣服、药品等军需品支援游击队。

1950年,出任饶平县生产备荒委员会主任,第一届各界县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常务委员。后入南方大学学习,结业后分配到省农林厅任技正。

1953年,调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任馆员,参加汤溪水库的建设。写下13000字的《我的几点意见》,上 书*,提倡科学地节制生育,未被采纳。

1966年,文革期间遭批判。

1969年,作为战疏对象遣送饶平樟溪区厂埔。

1970年6月18日在饶平县漳溪镇病逝,享年82岁。

生平著述与译作甚丰。主要有《性史》《爱情定则》《美的社会组织法》《美的人生观》《张竞生文集》,翻译《忏悔录》《歌德自传》等著作。

(来源:广东杰出人物)

张 永 福

张永福(1871—1957) ,张永福祖籍广东饶平县樟溪锡坑村人。毕业旅居新加坡,是新加坡华侨支持孙中山推行民主革命的中坚之一。早年投资树胶种植,并创办胶鞋制造厂。20世纪初期与陈嘉庚垄断了新加坡胶 鞋制造业,为其从事革命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清朝末年,张永福支持维新运动,并加入维新运动的组织 “好学会”。后来追随孙中山鼓吹革命。还翻译《革命军》传播民主思想,宣传国民革命。

1904年,张永福与陈楚楠合办《图南日报》,曾出任该报编 辑。后该报停刊。《图南日报》虽然停刊,但张永福仍然继续争取机会,在星洲书报社演讲宣传。

1906年,孙中山到新加坡,张永福捐出他的别墅晚晴园给孙中山居住。1906年2月,孙中山在新加坡创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张永福出任副会长。1906年6月,孙中山从日本来新加坡改组同盟会, 张永福当选为会长。1907年7月,张永福与陈楚楠、林义顺创办《中兴日报》,同年又组织同德书报 社,本身担任社长。

民国成立后,1912年2月,中国国民党在新加坡成立支部,取代同盟会,张永福被推举为名誉会长。 该会于1926年被英国殖民地0解散。

1932年,张永福回到中国,出任汕头市长、侨务局长、中央银行汕头分行行长。后来由于对国共合作不满,抗战时倾向汪精卫。

战后,张永福回到新加坡,1957年在香港逝世。其女张舜琴是新加坡首任女律师。其曾侄孙张志贤准将是现任新加坡教育部长后为副总理。

张 伟 烈

1911—2006,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优秀的外交战士,外交部原驻外大使。

广东饶平人,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江西抗日义勇军剧团队长,新四军服务团组织股长、团代表,皖南特委巡视员,铜陵中心区委*,县委*,皖南特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铜繁行政办事处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新四军第七师、山东*军第四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胶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西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地委委员,华东警备第五旅副政委、烟台市委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广西宜山地委、钦州地委*、军分区政委,桂北区党委委员,广东省海南岛区党委*、省委委员,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党委副*,驻伊拉克大使、党委*,驻摩洛哥大使、党委*,驻蒙古大使、党委*,驻泰国大使、党委*,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5年3月离休(正部级)后,曾担任中蒙、中泰友好协会会长。2006年4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张伟烈病重期间及逝世后,党和国家*胡锦涛、曾庆红、贺国强、王刚、唐家璇和钱其琛等都以不同的方式 表示了慰问和哀悼。

张伟烈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又是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朴素廉洁的一生,他对党的事业、对国家的前途与发展充满热情,将永远受后人的尊敬。

张 志 贤

张志贤祖籍饶平县樟溪镇,1954年12月27日出生于新加坡。

曾任新加坡教育部长后为副总理,现为新加坡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

来源:广东张氏文化群

编辑:张英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