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返回舱降落伞报道
11月1日,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后,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返回舱降落伞引起广泛关注。这面看似普通的红白相间的巨型伞面,实际蕴含着许多高超的工艺和技术。
这块主降落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设计制作,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可以覆盖3个标准篮球场大小,长达70多米。然而它的重量却不到100公斤,折叠后可以装进一个普通家用冰箱之内。这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材料和缝制工艺。
降落伞采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纺织材料,这种材料轻薄如蝉翼,但十分结实耐用。伞面的缝制更是精巧,整个伞面共由1900多块像鱼鳞一样的小三角形布块拼接而成。这些布块之间留有小间隙,既提高了抗撕扯强度,又可以减少空气阻力。为保证缝制精度,整个伞面的缝制全由10多名熟练工人手工完成,用时3-4个月。
除伞面,伞绳也使用专门研发的高强度材料。伞绳直径仅2.5毫米,比普通鞋带还细,但单根伞绳就可以承重300公斤。3吨重的返回舱由近百根伞绳悬挂,就像轻轻松松完成“举重若轻”的壮举。
降落伞的打开也按精密设计的步骤进行,不能一下全打开,否则容易被巨大风力撕裂。首先打开一个16秒的引导伞,减速至80米/秒;然后打开减速伞,再减速至40米/秒;最后主伞先打开一个小口后逐渐展开,最终减速至15米/秒。
在返回舱距地面1米时,伽马探测器发出信号,点燃返回舱底部缓冲发动机,给予额外向上升力,最终使返回舱着陆速度控制在1-2米/秒,确保航天员安全。
可以看出,这面看似简单的降落伞,融入了许多先进的材料、设计、制作、空气动力学等技术。它的可靠性保证了航天员在返回时的生命安全。这项关键技术的背后,是中国航天工程技术人员几十年淬炼与积累的结晶。降落伞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