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变成少女后,父亲的单车不见了
再后来,女儿骑着单车,后座上坐着她的孩子,一家四口来到湖边。两个孩子和爸爸在湖边尽情玩耍,但女儿只是站在河堤上看着孩子们嬉戏,久久地凝视着平静的湖面。女主现在不仅是一位女儿,也是一位妈妈了;她的内心不仅要装着对父亲的牵挂,还要担负起守护孩子们的责任,因为在孩子们心中,女主也是他们的“等待”,有她在的地方,才有温暖和幸福。
所以女主的岸边凝视,既代表了对父亲的守望,也代表了对儿女们的守护,在等待与被等待之中,女主用平静的心态来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当生活的重心聚焦在孩子身上时,常带孩子来到父亲离去的湖边,不破坏他们的童趣,只是用这无形的爱的“环境场”来感染他们;等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女主依然骑着单车,独自来到湖边,延续自己对父亲的一生等待。
女主带着一家人来到湖边
文学大师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做子女的在外面拳打脚踢,总以为父母在安全警戒线之外,而忘了他们一直在与我们贴身而行。
电影中的女儿变成妈妈后,体会到父亲这一角色其实一直陪在身边,就像自己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一样。而她就像一根传热棒,将爱传递给下一代。现实里很多人也像女主一样,把自己对父爱的守望之情传给下一代,甘愿充当孩子的守护者,不管他们遇到什么困苦险阻,都会用爱温暖他们。
《父与女》虽然是一部简短的动画电影,但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用风格化的动画语言细致地描述了生活中父亲与女儿的情感依恋,让整个影片的基调温暖又细腻。
首先,导演挑战了用无声来展现细腻的父女情感。一般而言,台词和对白能使感情表现更清晰细腻,利于影片主题的展现,但导演放弃对白,采用无对白无配音来淡化这一情感表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迈克尔对此做出了解释:
我并不是有意要避开对白和配音的,我只是更喜欢作品中没有现实世界的打扰。
正是遵守“少被现实世界打扰”这一原则,迈克尔将素描和泼墨两相结合,在场景布置上也模糊化处理。用线条勾勒出人和物的大体轮廓后,主体部分用浓墨染成,显得朦胧不清,就连每个人物角色的脸部表情也被模糊化了。粗粗看去,就像一堆木偶人在幕布上跳动。导演将影片画面模糊处理后,把重点和细节都聚焦在情感表达上。这既突出了影片的层次感,也向观众细腻地刻画出电影的终极主题。
同时,由于深受中日文化的影响,迈克尔采用象征、隐喻等含蓄的表现手法来推进故事。导演没有一开篇就点明父亲逝去的事实,而是用“划船而去”来隐喻生命的终结;对于女儿浓浓的思念父亲之情,导演并不是直白叙述,而是用一生重复来到湖边来体现;而贯穿全片的父爱情结,导演用滚滚向前的车轮等暗喻出来。
电影中有两处车轮特写,暗示了生命不息,父爱不息
可以说,影片没有浪费任何笔力在场景或人物上,一律模糊化表现。但模糊的背后,隐藏着清晰诚挚的父女之情。在我们的认知里,父爱是粗线条式的,没有轻声细语,没有柔软抚摸,相见时也许只有微微一笑。但父爱这一宏大且深沉的情感寄托从没有在我们的人生里缺席过。每当我们遭遇挫折磨难时,内心就会翻出父爱来,从中吸收温暖,激励我们继续探寻人生和生命的价值。
而且,和影片中的女儿一样,除了自己从守望父爱中获取人生力量外,我们也会把这份温暖和爱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成为每一代人勇敢面对生活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