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而言,"师父"一词的起源更难考证。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代史书,当时的“师父”含义与“师傅”已基本相同,都是对老师的礼貌称呼。但真正将它发扬光大的,还是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家讲究“万法皆空”,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为得到佛陀真传,许多信徒前来拜师学艺,并日夜跟随左右。这种师徒关系远超常理,犹如父子。所以佛门弟子对自己的导师,尊称“禅师父”,简称“师父”。这种称呼方式也逐渐影响到了道教界与民间技艺流派,成为他们的通用用语。
在匠人看来,悟道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要想开悟,就必须甘为人梯,追随大师左右,汲取他们的人生智慧。于是“师父”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称谓也烙印在了他们的职业生涯里。就好像我们熟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拜师学艺便是称唐僧一声“师父”。
当代社会中,“师父”这种传统式的拜师之举虽然渐渐少见,但在武馆、艺社等领域,它仍然活跃在人们眼前。那些苦心孤诣、一味向道的大师,也依旧值得后人敬称一声“师父”。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这种对师长的崇高尊崇与对师道的执着追求,都源自中华民族骨子里对知识与修为的渴望。它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并成为独特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以经典著作《西游记》为例分析两者区别冒险故事《西游记》中,大圣孙悟空拜的两位师父可谓典型代表。其中菩提祖师悉心传授武艺并关心悟空成长,是典型的“师父”形象;相较而言,唐僧须陀洹对悟空严格要求,两人更像主仆,这样的关系比起菩提祖师来说微嫌生分,尚未达到“师父”的高度。
具体来说,菩提祖师见到孙悟空那副猴样儿,没有丝毫歧视,反而亲自传其武艺并悉心教导。这在当时封建社会可谓难能可贵。后来因悟空一时意气用事打遍天宫众神,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之下。我们发现菩提祖师还经常化身其他形象去看望、开导悟空,直到他终于懂事。这种父子般的情谊让人动容。
相比之下,唐僧在五指山救下悟空后,为防其捣蛋又给其佩戴了紧箍咒。取经一路上,他严格约束悟空,处处防着它。这样的关系明显没有菩提那般亲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二人还尚未达到能够称“师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