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江雷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了姚颂平老师的《体育赛事原理和市场》一书,书中讲述了体育竞赛的组织原则。结合国际知名赛事和2015后国内兴起的一些本土赛事,我们来探讨一下赛事组织原则对赛事发展以及赛事商业化的影响。
体育竞赛的组织应该遵循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基本原则,通过优质的赛事服务获取参赛者,收获赞助品牌、政府和媒体以及其他各相关方的认可,让赛事能够长久发展,积累其商业价值。
竞赛的组织原则有五条:1. 确保最高运动成绩原则;2. 公平竞赛原则;3. 规范比较原则;4.增强比赛可观赏性原则;5. 利于宣传推广原则。
先说确保最高运动成绩原则。体育竞赛的原则应该像奥林匹克的目标一样,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运动员的参赛体验、比赛成绩和运动水平的提升都很重要。赛事要为运动员创造最佳的比赛环境,无论是竞技体育赛事还是群体赛事,都要遵从确保最高运动成绩原则。我们常常听到“体育比赛重在参与”,但是一个赛事如果只强调参与,不遵循确保最高运动成绩原则,就不是比赛而是一场活动。
上个世纪我们倡导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强调友谊的比赛氛围,同样要在建立友谊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成绩,还是要有比分,有胜负。目前一些青少年比赛的办赛者在纠结“到底要不要记录比赛成绩?”、 “小孩子踢一下足球,在球场上跑一下,一定要有比赛成绩吗?一定要有比分、要分出胜负吗?”尤其一些比赛失利的小运动员情绪低落,甚至痛哭流涕。他们的家长往往心疼地问:“比赛成绩、胜负重要吗?我只要我的孩子开心呀!”一个企业的内部运动会,老板在问:“大家都参与不就行了,一定要记录各项比赛的成绩,排出冠亚军吗?” 一场在风光旖旎的乡间举办的路跑赛事,很多参赛者都被赛道风光所吸引,不断驻足欣赏、拍照,人在画中的价值和比赛成绩同等重要吗?
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区分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不同。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体育表演是表演的一种,形式上以力量、技巧、功夫等为主,内容上是观赏性的体育活动,不具有对抗性和竞技性,以区别于体育比赛,传播体育文化为目的。之前在优酷上火爆的这就是系列,包括“这就是灌篮”,是典型的表演,就像话剧一样,表演就有固定的剧本,套路。而体育表演的参与者是具备一定运动能力的演员,在演出而不是比赛。不同的是体育表演有水平和精彩程度的不同,老年人的广场舞也是一种表演,是没有比分、没有胜负的自娱自乐。表演追求的是所谓“艺术表现力”,和体育赛事完全不同。
对于青少年赛事,如果叫比赛就应该有输赢。毕竟让孩子从小就能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念”,和锻炼孩子的身体一样有意义。不能因为孩子们输掉比赛不开心就因噎废食,把体育比赛搞成没有竞争的游园会。而在多人参与的赛事中,还能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能更好的融入团队。
公平竞赛原则是体育竞赛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竞赛组织和管理者应该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而比赛中的裁判员和仲裁员的设置,是公平竞赛的有力保证。赛事组织者要保证参赛者公平地获得各种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熟悉比赛场地、试做、休息、补充能量等。如果比赛组织者提供赛场外的食宿和交通便利,则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对少数大牌和明星提供特殊的便利。但在参与人数众多,且参赛选手能力和成绩存在巨大差别的项目,如马拉松,则应该给予所有参赛的受邀精英跑者一样的参赛待遇,以保证公平竞争。
在公平竞赛的原则下,还是会有很多主场优势。在体育竞赛发达的美国,21世纪的前十年中(截至2009年),所有美国体育项目的主场胜率都高于50%。职业棒球MLB的主场胜率53%,NBA是63%,职业冰球NHL为59%,大学生篮球NCAA更是达到69%。在NBA,98.6%的主场球队表现得比打客场时好。这其中就不能排除主场球迷、现场裁判和其他的人为和商业因素了。
商业化程度很高的一些赛事,也会在公平竞赛的原则下做“适当”取舍。作为商业化极度成功的NBA,在比赛中的判罚核心为是否帮助运动员呈现精彩绝伦的比赛。NBA在评估裁判的判罚时有四种标准:1. 正确的判罚,确实是犯规,裁判的判罚在尺度,合理性和保持比赛流畅性的考量上都正确;2. 错误的判罚,没有犯规,裁判判罚不正确;3. 正确的不判罚,确实犯规,但裁判在综合了比赛流畅性和合理性后选择不判罚;4. 错误的不判罚,确实犯规,也应该判罚,但裁判出现失误裁判对明星的判罚往往比较宽容,究其根源是裁判不想过多的干预比赛。
在NBA加时赛和抢7赛事期间,裁判的判罚会更少,为了让球员主宰比赛,“比赛入港,裁判退场”。裁判的作用是确保双方在“基本公平”的环境中为观众奉献精彩的比赛。如果裁判都一味追求按照规则判罚,裁判可能很快会被AI机器取代。所以NBA赛场上会出现裁判问乔丹:“这球犯规了吗?”并按照乔丹的说法进行判罚。而明显对库里犯规,但库里依然投进三分时,裁判有时“视而不见”对手的犯规干扰。NBA对裁判正确的判罚和正确的不判罚都会给予认可和鼓励,以保持比赛的高对抗性和观赏性。
规范比较原则是要求竞赛组织的各个环节,比赛成绩的确定都符合《竞赛规则》。竞赛规则是指对整个竞赛活动方方面面的规定,包括场地,设施,竞赛的内容和方式。竞赛规则要不断修改和完善,以便推动项目的持续发展。在规范比较原则中,不断调整的竞赛规则是核心。为了一项赛事的发展和繁荣,赛事组织者必须深刻理解竞赛规则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商业化程度最高的NBA,为了联盟的发展,在巨无霸中锋“大鲨鱼”奥尼尔进入NBA后就不断调整NBA的竞赛规则,从恢复联防、防守三秒违例,到比赛最后2分钟故意犯规的罚篮加球权,甚至篮板和篮筐的标准都进行调整。一个全球顶级赛事为一位球员调整竞赛规则,也是罕见的事情。有了NBA对竞赛规则的不断调整,我们就应该能够“体谅”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对乒乓球大小和一系列竞赛规则的调整了。
当年中国三人篮球的头部赛事新浪黄金联赛,就在办赛的第二年(2016年)发现,随机报名抽签比赛的球队水平相差悬殊,比赛失去了意义。 “剃光头”频出之外,更有业余球队发现自己面对的是当地大神级队伍,于是在要求合影后弃赛,让竞赛在当时形同虚设。这个现象直到2017黄金联赛赛季引入报名系统后,修改竞赛规则才得以改善。在2017赛季取得各赛区8强的球队可以轮空直接参加下个赛季64强的比赛,棋逢对手的比赛也让每位运动员有好的参赛体验。
而报名时参赛选手必须提供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和联系电话的竞赛规则,是为了适应2017年赛事开始为每位参赛者都购买的运动宝参赛保险的服务。从2016年赛事签约匹克体育作为装备赞助商后,就在竞赛规则中要求各赛区的8强比赛必须在身穿匹克运动衣外也穿匹克的篮球鞋,充分保护赞助商的商业权益。
以上竞赛规则的变化助力新浪黄金联赛在参赛体验、运动员服务和保护、商业化等方面迅速崛起并一骑绝尘。而现在如日中天的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也在适应青少年的发育水平,在中国篮协的指导下不断调整竞赛规则,让比赛更接近未来的成人赛事,越来越具备观赏性。
再说增强比赛可观赏性原则。一个赛事要得到发展,必须在比赛的可观赏性方面下功夫。而可观赏性又分为可以被观赏和观赏性两个方面。在电视转播手段不发达的过去,很多赛事由于无法被观众看到而难以推广。很多冬季项目,例如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15公里到50公里的雪地赛道,长距离加上严酷的观赛环境,都给观看比赛造成很多困难。而电视转播技术的应用,使很多赛事以惊心动魄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美洲杯帆船赛、达卡尔汽车拉力赛等。
而对于很多明明可以被大众观赏的赛事,由于主办者的各种顾虑而被限制到没有观众的体育场所里,白白浪费了为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呈现精彩赛事的机会,不利于赛事的发展。创造条件鼓励竞争和对抗、激发优异成绩、鼓励和保护受观众欢迎的高端技术动作、充分顾及观众对比赛的知晓和参与程度、尽力压缩和减少让观众反感的环节,都是为赛事的观赏性加分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