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 什么是逻辑思维(20230304)
真相一定需要经过严谨的论证和逻辑构架,这肯定要使用逻辑思维,可是什么是逻辑思维?我们都在使用逻辑思维,可是怎么样能把逻辑思维本身描述清楚。
一、逻辑思维就是“因为和所以”
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常识,都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在解答数学题时,经常会使用“因为”和“所以”这两个词。为了简化书写,用“∵”来代表因为,用“∴”来代表所以。
“因为和所以”代表是一种纵向的逻辑关系,不断的使用因为和所以,就能构建起很长的逻辑链条。通过多条逻辑链条,可以构建起逻辑构架,甚至形成完整的逻辑理论体系。
二、逻辑思维的双重使用
在逻辑链条中,我们把“因为”描述的信息称为“原因”,把“所以”描述的信息称为“结果”。然而,“原因”还有“原因”,“结果”还有“结果”,不断寻找“原因”和“结果”,就会把逻辑链条构建的非常长。
如果一直寻找“原因”,就会遇到逻辑思维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最初的原因,也是最底层的原因和最原始的原因。到了逻辑思维的起点,就不存在原因了,也不需要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把代表逻辑思维起点的这个“原因”理解为“根本原因”,更完整的描述是“客观世界的根本原因”,简称“世界本原”。
而最早提出“世界本原”这个哲学概念的人,就是古希腊的泰勒斯。泰勒斯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的人,关于更多的具体信息直接百度就行。
逻辑思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探寻未知”。给出三个物理量,然后构建一个数学方程,如果其中一个物理量是未知物理量,那么就可以依据方程和另外两个已知物理量,计算出这个未知物理量。所以,逻辑思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探寻未知”。只要把未知的变成了已知的,我们就会更加的睿智。也就是说,有些内容我们不知道,但是通过逻辑思维可以计算或推算出这个未知的且可信的结果。
然而逻辑思维还有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分别对应着“应用性”和“理论性”。我们是要考虑实际的,是需要实现应用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应用性,那就需要更严谨的理论性。
三、逻辑思维的特点和弊端
逻辑思维很重要,但不是说有逻辑就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要了解逻辑思维自身的特点。
首先,逻辑思维是一种纵向思维,也是“单向思维”,“单向思维”很容易导致钻牛角尖,甚至是脱离客观实际。
其次,逻辑思维反对“双重标准”,“双重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难以自圆其说”。
第三,逻辑思维很容易“排外”。由于否定“双重标准”,所以很容易连带的出现“排外”的情况,也就是会认为通过原因得到的结果,或者通过结果得到的原因,一定是正确的。这个“一定正确”本身就不一定正确,甚至会导致人的自满的出现,也就是感觉逻辑思维体系就是完美的和无懈可击的,最终就会导致“固步自封”。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出现过的,当年牛顿的力学理论就是趋于完美,但实际上并不完美。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
第四,逻辑思维容易诞生“强盗逻辑”,“强盗逻辑”最大的特点就是“我行你不行”。在生活中“强盗逻辑”很常见,女人多少都有点“强盗逻辑”。在理论研究中“强盗逻辑”也很常见,比如“唯数学论”的观点,我是通过数学计算获得的结果,当然是最正确的了,其实很多时候数学也会出错。
第五,逻辑思维容易“超越边界”,“超越边界”带来的结果就是走向极端。如果我们有“唯数学论”的观点,那么逻辑思维能力一定是很强的,如果我们是依据逻辑思维做出判断,那么就会成为数学和逻辑思维的工具,而不是让数学和逻辑思维成为我们的工具。
四、逻辑思维的基础和严谨思维
有句话叫“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对应着真相,“雄辩”对应着逻辑思维。善于辩论的人,思维逻辑性一定是非常完美的,然而再完美的逻辑也需要有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出了问题,那么后面所有的逻辑分析可能都是错误的,这就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果感觉不到错误,那是因为还没有触碰到这个基础。很多数学方程都是有成立条件的,如果我们简单的把大量的数学方程放在一起,不去考虑数学方程成立的基础,就会陷入纯数学的怪圈。
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打破逻辑思维的方法,就是不断提出“为什么”,力争找到逻辑思维的基础。我们要对每一个物理量进行研究,真正掌握它的含义。看一看它究竟是常量还是变量,在什么情况下是常量,在什么情况下是变量。比如一个铁球,它的质量究竟是常量还是变量,不考虑物质波辐射的问题,它的质量就是常量,考虑物质波辐射的问题,它的质量就是变量。所以,当我们把质量看作常量时,其实是有一个基础的,这个基础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考虑。
我们把“探寻逻辑思维基础的这个方法”称为“严谨思维”。严谨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相对立的关系,有的理论逻辑清晰,甚至包含大量的数学公式,让人们感觉无懈可击。然而问题就出在了思维严谨性上,逻辑思维的基础如果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这个逻辑思维就是不完美的。
我们可以画一个简单的图形,来描述逻辑思维和严谨思维之间的区别。
如图1所示,其中A代表的是客观世界,B、C、D代表着不同的纵向逻辑思维体系,E代表着科学实验结果或观测结果。A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并不完全知道,但是我们的目的就是掌握A的样子。理论B认为A是B的样子,通过B可以得到E,并通过E验证了理论B的正确性,从A到B到E形成了完整的逻辑思维体系。我们通过实验或者实践确实发现这个逻辑是正确的,然后我们就真的认为B就是A。但是这里存在一个思维漏洞,就是单向的正确性和双向的错误性。理论B的正确其实并不能反过来证明B能完全代表A,也就是说A可能并不是B的样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提出了理论C和D,而且也通过科学实验和观测证明是正确的。这样,就出现了B、C、D三个理论体系。从思维逻辑性来讲这些理论体系都是正确的,从思维严谨性来讲这些理论体系都是错误的或者是部分正确的。这种正确性和错误性的交融,让我们感觉太复杂了,因为自然界不可能出现三种模样,自然界可能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规律,而所有的规律都是从这个规律演化而来的。
这项工作其实是物理基础理论的大一统,很多人都有这个梦,可是谁又能实现呢?
逻辑思维代表的是相对完整的逻辑构建或者纵向思维,而严谨思维代表的是对逻辑构架的基础探寻和横向思维。
五、阿基米德浮力故事中的逻辑思维和严谨思维
阿基米德的浮力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原因就在于这个故事出现在我们初中物理的课堂上。然而关于阿基米德的浮力故事,我们通常都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这就涉及到了思维边界和惯性思维。
这个故事可以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更多对应着逻辑思维,而第二部分更多对应着严谨思维。
首先看一看第一部分。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也就是把皇冠放在水中,通过水面高度的变化来测量皇冠的体积。一旦知道了皇冠的体积V,依靠天平测出皇冠的重量G,就可以得到皇冠的密度,然后依靠数学公式就可以计算出皇冠的密度。使用这个密度和黄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能判断这个皇冠是不是纯金的。这就是第一部分,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范围。这属于逻辑思维的内容,主要使用的就是三个物理量,知道其中两个物理量,然后依靠逻辑推算出第三个未知的物理量。
然而这个内容是存在巨大漏洞的,阿基米德本人在多年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金匠家人多年的努力,让他明白很多金器的内部都是空心的。如果金器是空心的,那么这个逻辑思维和数学方程是不成立的。这其实是金器制作的常识,所以这个因片面的逻辑思维而死的金匠确实死的非常冤,但是这个内容却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上。
而第二部分描述的是实心的黄金和空心的黄金的体积问题,如果皇冠是空心的,依靠水测量的皇冠的外部体积不能完全代表黄金本身的体积。也就是说,实心的金球和空心的金球重量G相同而体积V不同,如果依靠逻辑思维中的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密度值是不正确的。不能拿这个数值和黄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因为空心的黄金并不代表不是纯金。
这就属于严谨思维,不是逻辑思维出现了错误,而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皇冠必须是实心的。在做出清晰准确的判断之前,不能直接使用数学公式。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数学公式后面都跟着一个范围方程。这个范围方程要清晰的明确,在什么样的范围和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逻辑思维,超出了这个范围,这个逻辑思维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
所以,并不是逻辑是错误的,而是我们以偏概全了。在我们的书稿中,逻辑思维通常会以数学公式的方式体现,而严谨思维通常会以范围方程的方式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