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北
01拿破仑战败,如何防范法国东山再起?对于19世纪初的欧洲来说,拿破仑是一个可怖的存在。
普鲁士、奥地利、沙皇俄国等等这些欧陆传统强国,都先后败于拿破仑手下,而英国虽然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给予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重创,但英国优势也仅限于海上,且这场战争还让他们牺牲掉了英国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纳尔逊。
在从法国大革命以来便已全面开动的法兰西军事机器的阵阵轰鸣下,欧洲大陆的秩序已经不再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那种“天主教-新教国家”的均势对抗,而代之以拿破仑主导下的新秩序。
在东欧,拿破仑恢复了波兰人的华沙公国,通过扶植波兰人的独立政权来遏制沙皇俄国的东扩与普鲁士崛起的野心。
在中欧,拿破仑支持下的一部分德意志邦国组成了莱茵邦联,成为法国东部边境的重要屏障,除此之外,一度在欧洲混战中保持中立的瑞士与尼德兰也被法军进驻,“保护起来”。
在伊比利亚半岛,法国人利用西班牙吞并葡萄牙的*,趁机派朱诺率军进入,一面把葡萄牙国王赶到了巴西,一面则“顺手牵羊”,突袭占领马德里,将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推上了西班牙国王的宝座。曾经在欧洲显赫一时的波旁家族与哈布斯堡家族都因为政治权势的丧失而黯然失色。欧洲大部分国家表面上不得不对拿破仑更加恭顺,以换取现状的维持,但内心的恐惧与仇恨,却不断积压,只等拿破仑一棋走错,便倾泄向他与他的法国。
这个机会很快来到了,由于树敌过多,拿破仑在结束了远征俄国的战事后,很快陷入了普奥等国的围攻之中,在莱比锡战场,拿破仑本有望翻盘,但由于友军中途倒戈,使得其防线全面瓦解。自知大势已去的拿破仑被迫交出皇位,前往厄尔巴岛。半年后,拿破仑试图借助国内对波旁家族的不满东山再起,结果再度于滑铁卢战败。
面对威灵顿公爵和布吕歇尔两路反法军队的夹击,拿破仑终于意识到,属于自己的世纪,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滑铁卢之战中的拿破仑)
拿破仑失败了,曾经被他打压过,甚至征服过的力量纷纷抬头。他们太害怕法国了,不但怕法国曾经出现过拿破仑这样的战争霸王,还怕自己再被纳入到法国一手主导下的欧洲体系当中。因此,惩治法国,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目标。
对于如何处置战败国,相信人们都了解二战结束后,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对于德国的分区占领。
当时的德国被一分为四,由美苏英法派军进驻。那么这样一种做法,为什么没有在19世纪初期被用到法国身上呢?
如果单从战争影响方面来考虑,拿破仑给欧洲国家造成的震慑,丝毫不亚于第三帝国。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反法联军仅仅占领法国东北边境的几个堡垒,另外要求法军退出意大利、尼德兰和瑞士而匆匆了事。
不但如此,当法国缴纳全部赔款后,反法联军便由法国撤退。这样一种处置结果,对于法国而言,可以说是再宽松不过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法国在拿破仑战败后,逃脱被分区占领的残酷命运呢?
其实,之所以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并非是反法同盟“发善心”那么简单,而是与拿破仑权力来源、法国代表的努力,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复杂矛盾,都有着不小的关系。
02拿破仑崛起的模式与希特勒有本质差异接下来,咱们先来说第一个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英等国对德国实施军事上的分区占领,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政府,有着深厚的民间法西斯运动基础,所以要想斩草除根,维护反法西斯战争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就必须从社会上清除法西斯的影响。
拿破仑不同!
拿破仑夺权建立军事独裁,以及1804年称帝,走的都是“上层路线”,是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他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法国绝大多数民众,对于拿破仑的上台都是采取了一种中立旁观的态度,而拿破仑恰也没有像纳粹那样系统的极权组织来支撑自己的统治,有的只是他所创造的“军事奇迹”,所以拿破仑政权相比于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是非常虚弱的。
当他在滑铁卢兵败后,反法同盟没费多少力气就拥立波旁王朝复辟,重新建立起对法国的专制统治。此时若再对法国实施所谓分区占领,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03法方代表利用列强矛盾,避免本国被过度削弱第二,早在拿破仑征俄失败前夕,法国内部的一部分高层要员便已经开始考虑退路。这些军政要员以外交大臣塔列朗为代表,暗中与反法同盟进行沟通,试图促成从拿破仑退位到波旁家族复辟的平稳过渡。
(塔列朗)
塔列朗等这样做远非是因为对波旁家族存在什么忠心或者好感,而是因为当时的波旁家族,是站在反法同盟一边的,是得到英奥等同情与支持的。
如果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成功,那么等于说法国也属于战胜国,从法理上讲,失败的责任只需要推给拿破仑和他的一部分亲信来承担即可。塔列朗将这样一种做法的精神概括为是“正统主义”。
他的构思,很快得到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赞许,因为他们这样做不但可以让法国回到传统帝制的轨道上,还能推而广之,恢复其他曾被拿破仑推翻的欧洲封建家族统治。
于是,在击败拿破仑后重建秩序的维也纳会议上,法国不但得到了维持1790年波旁家族统治时期的疆界的保证,还同之前被自己打击过的奥地利与英国重归于好。三方甚至暗中缔结了军事同盟,约定共同对抗俄国与普鲁士的西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法国巧妙避免了被分裂的危机。
读者朋友可能又会纳闷了,奥地利跟法国重归于好还能理解,为什么英国也会跟法国关系迅速升温呢?
这便又涉及到第三个原因了。
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一直以躲在幕后出钱出枪支持普奥俄等国为主,而自己派到陆上的作战部队,仅以在葡萄牙和尼德兰的为主。对于英国来说,他并没有在欧陆获取领土、确立霸权的野心,能把海洋霸权攥在手里,对他来说就相当不错了。但是,英国自己不称霸,也绝不会允许其他欧洲国家在欧陆建立绝对权威,因此,当拿破仑试图用自己手中的剑来规划欧陆政治秩序时,必然要受到英国的积极抵制。
而现在,拿破仑已经被软禁于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东山再起几乎无从谈起,按道理来说,欧陆暂时不会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了。但是,普鲁士和俄国可不会那么容易被满足,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他们不但吸收法军的战术和武器等优势,改进升级了自己的战争机器,还想借助“打倒拿破仑有功”,来扮演“拿破仑帝国第二”的角色。这自然是英国所无法容忍的。
(在拿破仑征俄战争中痛击法军的俄国统帅库图佐夫与他的部下们)
因此,避免过度削弱法国,好利用他来牵制沙皇俄国与普鲁士,成为了伦敦高层新的对外战略。而塔列朗等摸准了伦敦的脉,顺势而动,与英国积极结好,使法国得以扭转了外交上孤立的局面,进而扮演英国“欧陆均势战略”马前卒的角色。
至于奥地利方面,也担心普鲁士的崛起会影响到他在德意志邦国中的影响力,因此希望借助法国来牵制柏林方面的行动,削弱法国太多自然也不符合维也纳宫廷的利益。于是,在英国和奥地利的共同协助下,法国不但没有因为拿破仑的战败而损失多少领土,反而迅速重返欧洲大国阵营。
04法国重返大国行列公元1818年,在俄国与奥地利支持下的法军出兵西班牙,镇压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底层民众暴动,这场胜利不但让之前法国在西班牙的统治失败阴霾一扫而空,还帮助法国赢得了俄国和普奥君主的赞许。
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法国现在已经不再是拿破仑统治时候那个咄咄逼人的对手,而是维护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新秩序的重要支柱。一个有利于法国东山再起的国际局面出现了。
告别了拿破仑一世后的法国政治精英倒也精明,通过对以往失败的反思,他们也逐渐认清了自己无法在欧陆取得更大利益(取得了也守不住),而是改之以在海外积极扩张。
在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法国在欧陆虽然仅保留有意大利的少量驻军,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他们却与英国携起手来痛打沙皇俄国,逼得沙皇自*。
(克里米亚战争)
而在北非和亚洲的中南半岛,法国更是积极扩张,建立自己的全球殖民地。这样一种做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反映了法国战略重心从欧陆的转移。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的战败,也暗示了法国在欧陆“转攻为守”的力量衰退。这样一种结果,或许多少也能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上,发现些许端倪。
总之,要想尽可能全面理解法国在拿破仑战败后逃脱被“分区占领”的命运的问题,还需要将其放置于19世纪整个欧洲大陆的强国博弈环境中,才能得到接近真相的解答。
参考文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一名《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沃尔弗拉姆·希曼《梅特涅:帝国与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